昔日台灣雜誌編輯,北漂北京開書店——李擴:店與我的樣子,不斷在演變

聯合新聞網 李擴
北京Book Design Shop室內一隅。 圖/李擴提供

那是2010年7月的炎熱晚上,我在桃園機場登上了飛往北京的航班。放置手提行李到座椅上方置物架的過程中,由於我動作太慢,引起後面乘客發出不滿意的聲音。我吃力丟上行李架的物品是一台iMac桌上型電腦。往後8年數不清的飛行中,我經常在挑戰機票行李額度限制,更多工作室用的電腦設備、商展取得的文具樣品、在鎌倉老傢俱店買到的漂亮木櫃、無數喜愛的雜誌和indie出版品⋯⋯。只因為我曾經在北京擁有一個工作室店鋪,而我是買手兼店員兼網站設計員兼CEO。

飛往北京,其實不算離開舒適圈,前一年,我兩次前往這個千年古都旅行,愛上其新舊並置之美,恰好選的是那裡最美的四月和九月——因此沒能預料到漫長的酷寒冬季與揮之不去的霧霾。另一方面,我的北京新老闆其實是我在台北當雜誌編輯的公司董事長,他退而不休,成立了一個小型媒體和品牌策劃團隊,成員幾乎都是台灣人。

在北京最初兩年多時間裡,我們一方面為中國的服裝品牌擬策略,更做不少了網路社交媒體和數位出版的試驗,合作的對象包括了國際媒體業界的佼佼者。

公司離Rem Koolhaas設計的中央電視台僅有數步之遙,生活圈都在北京的CBD(中心商業街區),幾乎有種自己是國際白領外派人員(expat)的印象。至少從我當時位於三里屯不遠的公寓窗戶望出去,就是一個如同科幻電影般的未來都會景象。後來在只有公共衛生間的老胡同裡創業,甚至曾開過一個算是知名的獨立書店,說實話,並不在自己的任何規劃中。

大柵欄裡的楊梅竹斜街 老房子的創意實驗

Book Design Shop是我人生中設立的第一家店,有現代化的落地玻璃門與北京傳統的灰色屋瓦斜頂。房子本身屋齡不到10年,所處的胡同歷史卻是相當悠久。這條名為楊梅竹斜街的600公尺長胡同,距離天安門廣場南邊走路不超過10分鐘,自清代以來,和大柵欄區域幾十條胡同迎接過無數來京城赴考或尋夢的人們。

常跟人介紹的是,店旁邊就是魯迅經常出沒的城市首間綜合百貨「青雲閣」,而沈從文從湖南來到北京,也在斜街上住進了親戚所開的小會館。

大柵欄(唸法是Da-shi-lar)這些胡同,吸引我的並不只是那「老北京范兒(style)」或復古魅力。2013年深冬初次參觀楊梅竹斜街時,我覺得這裡像是米蘭舉辦設計週的Tortona區,或是紐約Soho區傳說中最早的樣子。在喧囂市井生活和觀光客商店之間,一批老房子被拿來給創意設計界人士做創業實驗之用,大柵欄的VI系統是日本設計師原研哉做的,北京國際設計週也在這裡舉辦。

而我,在經過與負責大柵欄更新計畫的國企長達六個月的提案與交涉之後,在2013年9月,終於得到店門鑰匙。這個空間也就15坪,卻能分割出一個小店空間與3人工作室區域,甚至有一個少見的天井小院。

李擴與Airbnb共同創辦人合影。 圖/朱恩立攝影

15萬讓老屋變身質感空間 意外被定義為「獨立書店」

大學唸建築系,很自然地我用Sketchup軟體畫出理想的書架和木工設計,小院鋪上長條地板,到二手市場找來大木桌,於整體預算不到15萬台幣完成空間改造。大柵欄找來的新租戶都有共通點,即除了各自的生意想法之外,都有設計規劃能力,胡同殘破的小房子得已在低成本狀態下獲得創新樣貌。

2014年到2016年這段時間,楊梅竹斜街上十幾間小店,包括單品咖啡館、藝廊和頂尖買手店,很快吸引到生活類媒體和他們競爭激烈微信新媒體帳號注目。Book Design Shop也是在那個時候迅速為人所知,原本只是將胡同空間作為數位出版工作室,我很快又將另外幾個興趣拉近空間裡:設計優美的紙本書籍(學生時我在誠品當店員)和質感生活用品(選物乃是人生一大樂趣),不知不覺間店鋪就有了迷你設計商店的樣子。更意外的是,外界多用獨立書店來認知Book Design Shop——或許是工作室命名的問題,但也是因為在這個2500萬人口的大都會裡,沒有幾個人會蠢到開小書店,介紹獨立出版作品。但獨立書店又是每個城市最吸引人的去處,也被很多年輕人需要。

楊梅竹斜街。 圖/李擴提供

創業的額外收穫 不同領域人與人的交流

在短短的幾個月之內,因為有Book Design Shop店主身份,我和中國各地熱情做著獨立出版的單位接觸起來,在店裡認識了來自各地乃自各國的建築、設計、廣告專業者,改造後的大柵欄非常吸引這群資訊敏銳的人特意前來;國際雜誌也開始將這個胡同區放入「創意社區」的清單。店裡曾每個月都舉辦小講座或小展覽,有一次甚至有近40人擠進這個小空間參加攝影師作品集發表。

《Kinfolk》雜誌創辦人、Airbnb網站co-founder、蘋果公司PR負責人、日本攝影雜誌編輯,都是我在自己店裡接待過的人。我珍惜因為自己有一個創業空間而形成的人與人互動,有時是一群VC和創業者在店裡吃披薩閒聊,另一個夏日夜晚則是一群獨立創作青年喝著紅酒聊攝影出版。開店5年間,來來去去的十幾位20歲世代員工,也讓我了解到年輕人在想什麼。

通常,Book Design Shop晚上八點打烊後,我繼續留在工作室裡,翻起MacBook Pro螢幕,開始面對一開始陌生而後來熟悉的網頁代碼。從iPad雜誌app的創業夢到後來接網站設計專案,我的理想「正業」是數位媒體設計公司。當然,我離真正程式人員還有很大距離,但近年不管是app開發還是網站,工具愈來愈簡單,這深深吸引我學習。

Book Design Shop對李擴個人的意義,或許就是在短短幾年內,做到了十...

實踐一個理想空間後,台青回台灣,找下一個難不倒的目標

工作經常忙到夜裡10點,有時候12點,我騎著fixed gear單車,穿過寬大但已沈默的北京大街,繞過永定門返回南三環的公寓。隔天上午起床,又騎著6公里路程,到店裡開門待客,除了週一店休之外,每天重複著如此生活。

這樣的生活完全不單調。見到不同的人,聊著不同的天,因為店的屬性和所在胡同的魅力,店與我的樣子,可說不斷在演變。Book Design Shop對我個人的意義,或許就是在短短幾年內,做到了十幾歲和進入社會後所懷著的夢想,以及想做的事業。北京的日子,如同一個人生的大補帖。

有一次在時髦的Chao Hotel舉辦的活動裡,我逮到機會抓住當天主角Tyler Brule(《Monocle》雜誌創辦人),跟他說:「我在北京胡同裡按照在你的雜誌讀到的許多心得,實現了一個理想空間。」

目前的Book Design Shop,獨立書店的部分和工作室已經收起來,仍販售中的是用回收材料做的Freitag包包。而我已經不常在胡同中。兩年前我為牽掛在心的台北回來製作了《Citix60:Taipei》指南,現在則在全力學習SwiftUI程式語言。連我都不敢確定自己的下一步是什麼,但經過北漂的8年補完計畫,現在沒有什麼新項目能難倒我。

李擴 獨立書店 北京 胡同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