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複合式設計的實體空間,走向線上、線下同步經營:高雄三餘書店

聯合新聞網 游千慧
三餘書店把經營重點放在準確的「社群」。 圖/三餘書店提供

採訪高雄「三餘書店」的創辦人,聽他談「三餘書店」開店的五年來的種種體悟。他說,把店面設計成複合式、能喝咖啡兼看展覽、聽講座的多元體驗區,已非現在獨立書店該著重的主力。「再怎麼樣也打不贏大型連鎖書店或咖啡廳,反而該把經營重點放在準確的『社群』。」

在社群網站上跟讀者們交流,培養關注特定議題的人,比如心繫於地方文史、流浪動物、性別議題⋯⋯小眾自然會在此聚集。另外還有愛好現代詩的一群人:「詩人團體創作詩刊,每週來這裡辦活動,也把作品放在店裡寄賣,他們的親朋好友也會到店裡購買。如此一來也形成某種循環,既有更多忠誠度高的客人來選購,也會有更多人創作與寄賣,因此我們的詩集比其他書店有更多獨立出版的品項,而這些在大書店與網路書店都買不到。」這群新詩愛好者的互動,也像有機體般漸漸成長茁壯。

三餘書店在社群網站上跟讀者們交流,培養關注特定議題的人。 圖/三餘書店提供

今年的「三餘」還有一個方針轉變,謝一麟說明:「過去在書店辦的活動都是免費開放的,一來是南部較少收費講座的市場,二來是擔心一旦收費就會減少許多人的參加意願。然而,我們從五月開始改成活動全面『收費制』,優點是能更精確掌握到願意付費、真正對某個議題感興趣的讀者。」

過去的免費講座若不如參與者預期,以台灣人敦厚的性格,幾乎都會因為免費而不發牢騷。但付費活動就不同了!如果客人花了100或150元,後來發現他受騙了,肯定會跟店家表達想法。謝一麟認為這是很正向的關係,因為「收費」而得到更誠實的活動評價,無論聽到的反應是不滿意,抑或是客人覺得物超所值⋯⋯以這樣的商業模式去測試,書店對活動的籌劃與篩選都會更謹慎,所以至今得到的反饋都蠻正面的。

讓對的書在對的時間遇上對的人

在現今這個大數劇時代,透過電商購物非常方便,它可以藉著你購買的數據作演算你的偏好,進而推薦你可能感興趣的商品。說得再極端一點,每天我們打開電腦與手機,不論是書籍,影片、音樂⋯⋯各式各樣的軟體都能「算」出你的需求。但如果你的每一步、每一個決定都能被數據算出意向,那什麼時候才會有「美麗的意外」?

三餘書店店景。 圖/三餘書店提供。

謝一麟對當代書店與閱讀表達了看法,他舉出一個生動的例子:當你出國旅行回來,過了多年以後,讓你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某個計畫外的「遇見」。比方說在某個地方突然下起大雨,你臨時跑到某間店躲雨,而那間店讓你眼睛一亮、感到驚豔,但卻是你在行前未曾查到的點,它完全在預定行程之外。過了好一段時間,你仍對那個「意外」回味無窮,反而是既定的行程記不太清楚了。

看書也是如此,有些活動、書籍原本你不太感興趣,但因為某些機緣讓你翻了幾頁,後來發現自己很喜歡。但若依照你平日的習慣並不會想看這類主題,線上軟體的演算也不會使你遇上這些書——這就是實體書店,甚至是獨立書店在現代存在的意義。只要你每個月花一點時間踏進這些書店,就有機會接觸到真實的、超出你現有框架的邂逅。

花一點時間踏進書店,就有機會接觸到真實的、超出你現有框架的邂逅。 圖/三餘書店提...

獨立書店 三餘書店 高雄 社群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