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讀書會現場紀錄】他的小說不為生意,是社會革命的方式——詹宏志讀《月光石》

聯合新聞網 沈佩臻

位於台中中央書局、一期一會的「週三讀書會」再次登場,時序來到距離《魯賓遜漂流記》出版150年後的《月光石》(The Moonstone , 1868),一本被譽為長篇推理小說的奠基之作。在推理小說面前,秉持不劇透的道德原則,詹宏志先生本次採取與以往不同的讀本技巧。

詹先生開場即化身推理小說中眼神銳利、觀察入微的偵探,向讀者們說:「今天有好幾個案子要破。」隨即辦起案外案,在字裡行間追本溯源、旁徵博引,為讀者一一抽絲剝繭,兩小時裡沉浸於百年前大西洋兩岸人才輩出的推理小說黃金時代,相當過癮。

由威爾基.柯林斯(Wilkie Collins)所創造的《月光石》,故事從一顆黃鑽石在英國鄉間宅邸離奇消失,角色一一出場陳述,血肉飽滿的人性刻畫,情節詭譎峰迴,彷彿皆有隱情,如今看來依舊經典絕倫。然而詹先生不止步於故事推演,他從時空背景下的作者觀點、角色設定、警探制度、偵探印象、道德寓意、社會意識,乃至於小說作為通俗劇的重大力量,扣接到如今不斷演進的社會創造,如網紅直播、改名鮭魚等,跟隨他探問古今線索的趣味之處,不僅像解謎,也像尋寶。

詹宏志先生認為艾略特的論文寫於1927年,如今看來或許不合時宜,在1930年代前...

最早、最好的推理小說之謎

翻開《月光石》中文導讀,詹先生細細考究文章中引用詩人兼評論家艾略特(T. S. Eliot)對於《月光石》的評價「《月光石》是第一本最長且最好的現代英語偵探小說,此一文類由柯林斯創建而非(愛倫)坡」下手,他依循線索展開調查,從維基百科到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Victorian Novel,反覆比對驗證所提及的片段,艾略特到底怎麼說這一句話的?原來這是一樁似是而非的語意誤會。

詹先生延伸摘要出艾略特比較美國作家愛倫坡(Edgar Allan Poe)與柯林斯的美、英兩國偵探小說的關鍵特質,前者以機巧奇案、鬥志解謎為樂,後者則側重人性與社會性,甚至形容福爾摩斯並非典型英國偵探。詹先生認為,後來的推理小說發展路徑擁有諸多變化,要記得艾略特的論文寫於1927年,如今看來或許不合時宜,在1930年代前仍是相當有見地的傑出評論。

詹宏志先生認為閱讀推理小說,更需要套用俄羅斯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

偵探的人設原貌,本該如此?

接著,詹先生攤開偵探小說的歷史脈絡,分析偵探小說黃金時期與犯罪小說的崛起。福爾摩斯出現之後,全世界短篇偵探小說大量蜂擁而出是第一個黃金時期;第二個全盛時期則是1910至1920時期,英美兩國產出眾多優質的長篇偵探小說。「也許能撐起1930年代之後、第三個黃金時期的人是美國犯罪小說家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和達許.漢密特(Dashiell Hammett)。」詹先生細究達許.漢密特筆下的推理小說世界觀,阻礙案件之處,並非機巧設計與曲折離奇的劇情,而是被利益團體大手掩蓋;故事中的偵探也非腦袋裡的灰色細胞特別發達,而是形塑出擁有極高道德勇氣(後來也被稱為冷硬派偵探)的樣貌,更因此掀起美國犯罪小說革命。

回到閱讀《月光石》故事本身,詹先生認為,上週引述俄羅斯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的「再讀者」觀點,運用在推理小說上,更是如此。第一次閱讀時,你著急於謎底、圍繞著兇手,第二次你才終於能細細品味偵探的人設細節。《月光石》中的考夫警探終於登場,出人意表的問案方法、察人之所不察的細膩性格,詹先生認為,「考夫警探可說是英國偵探小說歷史上第一個讓你印象深刻的偵探與他的方法,也是往後一而再、再而三被致敬的偵探形象,然而這位偵探演出了大半場,最終卻非由他破案,而是順著故事時間軸將真相告訴讀者,這與我們當今所認知的偵探有所不同。」

「各位心目中的偵探長什麼樣子?」詹先生從考夫警探被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角色設定,剖析警察英國警察組織的建立淵源,並延伸至眾人對偵探長相的定型化印象源自何處,他摘要安娜・凱薩琳・格林(Anna Katharine Green)的推理小說《李文渥斯謀殺案》(The Leavenworth Case) ,作者特別形容偵探葛萊斯先生與一般高瘦有力、目光尖銳的人物不一樣,彷彿偵探本該長得如此。然而,誰是長相瘦高、雙目銳利的人?詹先生一路踏查考夫警探、愛倫坡筆下的杜邦名探、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的福爾摩斯在書中的面貌,並接著追溯至福爾摩斯的真實藍本。

威爾基.柯林斯(Wilkie Collins)的推理名著《月光石》,被譽為長篇推...

閱讀是門生意,還是社會改革的通俗劇?

提到柯林斯,難以忽略英國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影響力,詹先生再從詩人艾略特評價中,探究柯林斯與狄更斯之間亦師亦友的關係,與兩者間寫作技法的風格相異與相互渲染之處。他回憶,「兩年前因緣際會再讀《孤雛淚》,發現狄更斯每一句話都有情緒,渲染力極強,是一位不忘挑動讀者的作者,而我年輕時顯然沒有意識到。」狄更斯曾經排演戲劇,也愛撰寫小說,他意識到好故事便是一門好生意,而文字的複製能力、書本的輕薄性,而狄更斯也是將小說形式通俗化、大眾化之人。

在艾略特評論中,一一比較狄更斯與柯林斯的差異,比如前者天生擁有吸引讀者的能力,後者是有意識的經營與讀者的關係。詹先生分享,「柯林斯以燒腦翻轉的情節推動、強烈意志的女性,巧妙注入社會意識、道德寓意,因此被放上「煽情小說」這個看似負面,但我並不那麼認為的詞。他不斷尋找未知的讀者大眾,希望將閱讀場域從書房、閨房轉移至廚房,企圖在19世紀突破閱讀受眾的藩籬。」艾洛特也進一步指出,我們對通俗劇應該要有更好的研究,我們還未意識到通俗劇的黃金時代(意指狄更斯與柯林斯二人)時,它就已經過去了。

詹先生最後引用過去曾為《法律與淑女》導讀的一段話,為柯林斯下一段註解:「除了一個情節詭譎的通俗劇,除了一個步步為營的推理劇,我們還有別的東西可看嗎?有的,柯林斯創造了一個意志堅強的女性,一個充滿行動的女性,一個願為愛情、正義、理念犧牲奉獻的新女性。柯林斯是一個有社會改革情操的作家,他主張新的愛情與新的婚姻,他主張獨立的新女性,他要鼓勵在社會的壓抑之下的女性,勇於追求自己的幸福與理想。他創造這樣的女性在他的小說之中,當低下階層的女性在廚房裡偷偷閱讀時,心嚮往之,就受到了啟蒙,這是他小說改革社會的念頭。」

由中央書局與500輯合辦的週三讀書會,下一場將由詹宏志先生帶領閱讀法國作家儒勒·...

周三讀書會 詹宏志 中央書局 月光石 Wilkie Collins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