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讀書會現場紀錄】故事本事、作者、人物都迷人如斯──詹宏志讀《霹靂彈》
位於台中中央書局的「週三讀書會」再次登場,因防疫期間改以錄影後線上播放的方式進行,詹宏志選了足足可以講20場的小說《霹靂彈(Thunderball)》,這是伊恩弗萊明(Ian Fleming,1908—1964)撰寫的007系列小說,借鑑於作者自身曾在英國軍情第六處服勤的背景,以不可思議的想像空間和現實轉換,塑造出詹姆士龐德這樣獨特的角色,同名電影於1965年上映。
《霹靂彈》所描述的內容,是國際犯罪恐怖組織魔鬼黨,攔劫軍事演習時的兩枚核彈,以此向英國首相勒索1億英鎊,否則將在7天內炸毀世界各大主要城市,英國因此派遣了詹姆士龐德尋找核彈下落、阻止犯罪、進而拯救世界。
詹宏志以小學四年級時,央求父親去看007電影《霹靂彈》的往事開始說起,熱門電影票很貴,父親只好獨自回家、讓他進戲院觀賞,電影是那麼好看、卻又帶著面對家人的罪惡感,兩相對立糾結的情緒交錯,也形成深刻的記憶,「等我成年之後、也追蹤推理小說有一段時間,再回頭看《霹靂彈》,發現小說和作者本身各自都有很多東西可以講,這是我的第一部007電影,卻也是作者厭倦創作龐德系列的開端,各自都是一個轉折。」當一個作家不斷尋求創作的可能,對他來說,重複寫同一個人物或題材是會感到煩膩,就像福爾摩斯的作者柯南道爾,寫到後來也厭倦無比,甚至會出現藉機想把這個人物弄死的愛恨躊躇。
但詹宏志也表示,這本小說正足以看出伊恩弗萊明的洞察力,「《霹靂彈》和當時的世界局勢是有所連結的,我們也藉由他的作品看到他對世界情勢的敏感甚至遠見。」因此在這場讀書會中,詹宏志分別由六○年代的國際局勢、小說的誕生與爭議、作者留下的機敏立論切入。時間回推到1945年,美國在長崎、廣島投下原子彈,兩朵蕈狀雲改變了戰爭的意義,而《霹靂彈》講的正是一個核子彈失竊的故事。」
作者詰問 提早70年的核能隱憂
核子彈在1945年進入到世人的眼光,瞬間讓全世界看到這個終極的武器,在隨後僅僅10年的時間,美、俄原子彈發展都到驚人的地步,也形成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情境,過往都是在衝突中挑起戰爭去攻擊對方,但有了核武之後,所有國家都想盡辦法自我節制、千萬不要動用這個武器,以免導致世界的毀滅。而核子彈在當年是很新穎的、也有管理程序,那核子彈要如何失竊,就要有可信的寫作方法,「伊恩弗萊明出了名是雜學家,他寫的東西常常被認為是虛構的,但後來發現其實都是真的,例如書中提到核彈啟用、北約組織演習、攜帶核子彈的飛機該怎麼飛行,伊恩弗萊明都正確且真實的描述;他也藉由講述核彈失竊的故事,對世界提出一個要確保核能安全無虞的警訊。」
在《霹靂彈》之中, 伊恩弗萊明首度跳出了冷戰的架構,描述惡魔黨(SPECTRE)以二號頭目艾米利奧.拉果為首,準備做一票大案子,策劃在軍事演習中從皇家空軍的火神戰略噴氣式轟炸機上劫持兩顆原子彈,用來勒索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當時惡魔黨派人去龐德一開始休養的水療中心潛伏,地緣關係正是北約空軍基地,要在酒吧吸收北約空軍飛行員作為背叛者,當時以100萬美元收買的帕拉齊,相當於現在的4000萬美金。
帕拉齊在北約組織試彈飛行中,以氰化物毒死同機機組員,由北大西洋飛往美西海岸,沿著民航機航道飛行,成功抵達巴哈馬後,也被惡魔黨利索的滅口,詹宏志說明,「1945年美國有核武,接下來1949年俄國、1952年英國,到弗萊明寫小說的時候,法國也有核武了,後續1964年中國、1974印度、1998巴基斯坦、2006北韓等國,還有從頭到尾不承認有核武的以色列,都具備核武攻擊的能力,1964年庫柏力克的電影《奇愛博士》也在一個概念之下發展,就是當被核武攻擊的時候,要怎麼進行報復手段,當然電影是嚇人的黑色喜劇,但很可能擁有核武的國家都擁有這樣的『末日機制』。」
作者在書中說道,「核武的體積會越來越小,可能小到可以裝進一個高爾夫球袋,當有個不知名的人穿著風衣走在街上,拎著大皮箱或是將行李放在一角,只要一個人、一個位置或一個停車場,都可能是核子彈藏身引爆之處,但我們沒有任何解決方案。」顯見作者提早了70年,已憂心核武和核子能量的運用。
版權爭議 陪伴作者邁向人生終點
007系列電影的前幾部從《第七號情報員》、《第七號情報員續集(俄羅斯情書)》到《007:金手指》真正成為了一個大製作,《霹靂彈》是當時耗資最鉅的一部、也帶來空前的成功,小說雖然在1961年出版,但在1958-59年之間就以電影故事的方式構思了大綱、腳本,而這也是弗萊明唯一一部以這個模式創作而來的小說,終而引發後續的版權爭議,詹宏志分析,「香港電影工業有一個詞叫做『度橋』,出自黎文卓,也就是電影橋段的集體創作,主要是在各段落增添趣味,用現代的用語來說就是想哏、埋哏,當初《霹靂彈》的電影劇本在1958-59就是透過這樣的形式由弗萊明和幾個編劇家一起發展,實際上弗萊明自己是到了1960年開始動筆寫這部小說,1961年出版後參與編寫故事的人都掛名創作者,可以預見電影大賣之後,小說就起了版權的糾紛。」
「一開始弗萊明不願意就範、不想和人分享,官司纏鬥許久,最後是弗萊明意識到健康狀況敗壞,1964年和兩個共同發展劇本的朋友達成庭外和解,他自己也在此後對創作感到意興闌珊,幾個月後就過世了,佛萊明本人並沒有機會看到這部電影在1965年上映。」而《霹靂彈》是007系列的賣座電影,劇中飾演詹姆士龐德的史恩康納萊,曾被伊恩弗萊明認為太英俊,不符合間諜應該隱身人群中的設定,詹宏志幽默地說,「但在電影中,俊美是一種美德的必須。」
瀟灑情報員 不合時宜但令人心醉神馳
在007眾多小說中,《霹靂彈》的開頭和其他部也有點不一樣,龐德處於一個沒任務、很無聊的狀況,他是個每天要抽60根香菸的酗酒者,都是在頭痛欲裂的宿醉中醒來迎接每一天早晨,從來沒有哪一部小說質疑這個生活型態,唯獨《霹靂彈》,他的上司M一開始叫他去水療中心進行調養,這種類似排毒的想法在當時也是一個很新穎的概念,龐德雖然百般不願,但面對代表父權的M,他還是被送去度假了,很有趣的是,管家愛爾蘭老太太也對龐德的優格、全麥麵包早餐不以為然,龐德果然在接獲任務之後,就故態復萌、重拾喝Dom Pérignon香檳,並搭配白鯨魚子醬的倜儻品味。
詹宏志也特別點出閱讀《霹靂彈》的趣味,在於小說中各式各樣的動腦時刻,「例如M和詹姆士龐德提到惡魔黨寄給英國首相的恐嚇信時,是這樣描述的:『從這封信和寫信的口氣看來,是個歐洲組織,總部設在巴黎;歐洲已經被炸得千瘡百孔,美國本土沒被炸過,所以核彈必須在美國本土引爆才有恫嚇力,但美國的通訊系統又很強,所以這枚核彈必須離美國很近、卻又不在美國境內,首選就是巴哈馬群島』。」
此外,小說裡也有很多唇槍舌劍的機敏交鋒,「例如龐德對女性駕駛員的觀點是:『女生開車通常細心而謹慎,但她們很少是一流的駕駛,因此開車時看到女性駕駛要保持距離,以因應突發狀況』;4個女生坐在車子裡是極端危險的狀態,2個女生坐在車子裡是致命的狀態,因為女生在車上不可能不講話,女生講話又不可能不看對方的臉,因為她要去看表情感受、同理,是以相當危險。」這類性別歧視的用語在當時看來是耍嘴皮,卻也是007這個角色萌受批評的緣故之一。
又或是一開始M要求龐德去水療中心調養時,他對M的秘書Moneypenny表示,「老頭子瘋了!叫我去療養中心。」Moneypenny回嘴,「看報告顯示你菸酒過量。」龐德油腔滑調回答,「我不是酒喝太多、只是口渴,不是菸抽太多、是不知道要拿手來幹嘛。」這段對話其實極具挑逗性,Moneypenny直接嗆他,「關於你的手,我聽到的可不是這樣。」龐德立刻接球,「如果妳再針對我,我就打妳屁股,打到妳進公司打字,屁股要墊電話簿。」Moneypenny直接虧他,「等你從健康中心吃素、喝兩個星期果汁回來,也沒什麼力氣打人家屁股了。」
詹宏志也提到這段看來打情罵俏的對話,放在今天絕對構成職場性騷擾,「在讀書的時候,無法苛責前人,那個時代有那個時代的樣子,而作者就是那個時代的人,後人讀起來必有異議,但也許這些內容當時讀起來就是有趣罷了。」他再舉一個例子來表現書中優越的觀察力,「龐德假借要買遊艇,去和惡魔黨的Maximillian Largo打交道,Largo看起來也很親民友善、帶他參觀船隻,他下來後跟夥伴說,因為太正常而顯得不正常,『這一艘號稱是要打撈海底沈船寶藏的船,來自各地的20幾個船工沒有人抽菸,沒有一絲菸味,絕對是一個有紀律的組織。』
作者將詹姆士龐德這個情報員設定為英國國籍,父親是英格蘭人、母親是法裔瑞士人,身高183、體重76,黑髮藍眼睛,是全方位的運動員,詹宏志眼中的浪漫之處在於,「龐德建構了拯救世界的夢幻,但戰後的英國已經沒有這樣的國力,在現實世界中榮光褪去、已非主角,龐德的存在,就像是用一把小提琴去對抗一整個交響樂團的概念。」而詹宏志也輔以Kingsley Amis的觀點,「詹姆斯龐德結合性、暴力加上各式迷人橋段,但他同時是代表正派的角色、無法行賄收買,有菁英消費的渴望,例如開著賓利汽車、要吃Beluga魚子醬,至於咖啡壺是用Chemex。」詹宏志笑說和他龐德唯一共通之處,就是使用一樣的咖啡壺品牌。
而有趣的是伊恩弗萊明正是成長於富裕家庭,對於生活的品味也投射到他創作的角色之中,曾經做過駐地記者、英國軍情單位等工作,或多或少成為龐德的影子。至於在人造衛星、大數據即能傳遞訊息的當今,間諜小說是不是會消失呢?詹宏志分享,「小說必取於人,所以間諜小說會不會再走下去,也是要看會不會再出現一個作者、創作出這樣一號人物。」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禁止酒駕,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