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激起窮盡星辰般語言的動力。」詹宏志發起週三讀書會,老形式有新力量

聯合新聞網 沈佩臻

今年3月,台中百年「中央書局」啟動每週齊聚一次的「週三讀書會」,由上善人文基金會董事長詹宏志率先領讀12本小說,期間歷經疫情警戒轉型線上,這股追逐閱讀的求知能量以台中為原點逐步擴及全台,後由各界協助下造就8,000單場參與人次的盛況。讀書會持續進行中,現由五位不同領域的文化界重量級人物——出版人富察延賀、廣播人馬世芳、社會學家李明璁、出版人顏擇雅、資深文化評論家詹偉雄接棒週週開講,藉由馬拉松式讀書盛會,邀請大眾從方方面面領略閱讀的迷人之處。

「週三讀書會」藉由愛書人說書魅力推廣閱讀,9月26日於500案內所舉辦的「週三讀...

半年多來,「週三讀書會」藉由愛書人說書魅力推廣閱讀,現在發起人詹宏志更融合自身頗有研究的咖啡烘豆技術,捲起袖子親烘來自肯亞馬木多莊園(Mamuto)的讀書會限定版咖啡豆,在「500案內所」現場買書就送限量咖啡豆,舉辦「週三讀書會的Coffee Hour」並邀請Fika Fika Cafe創辦人陳志煌擔任與談人,分享烘豆知識、咖啡觀,以及品飲讀書會限定版咖啡豆後的分析與感受。而讀書會講者馬世芳、詹偉雄亦到場分享閱讀對於自身、對於世界的重要性,為讀者帶來更多期待與想像。

閱讀,激起窮盡星辰般語言的動力

「在那個匱乏年代,沒有日期跟新鮮這回事,只要沒看過就是新的,連包東西的報紙都是一種讀物。」為什麼閱讀重要?爲什麼小說迷人?一輩子渴望且善泅書海的詹宏志回看第一次閱讀報紙的經驗,是小學一年級,他在報紙副刊小說專欄裡接觸到作者高陽的《少年遊》,讀宋徽宗、李師師與周邦彥的三角習題,頗有興味,幸虧姊姊像圖書館員般將報紙按日期疊好收齊,他開始一份一份回頭瀏覽。身處兒時一無所有的鄉村環境,他猜想,渴望從書中吸取知識、看見陌生世界,是讓自己成為自己的原因之一。

詹宏志希望透過「週三讀書會」這樣古老的方式,為書店找到新力量,也讓讀者碰撞出新理...

「在城市裡的文化資本,大大的激勵了我,不只是書店、圖書館,還有一場場講座,50年前的事至今依然印象深刻。」從鄉下來到台中唸書,是詹宏志極其重要的啟蒙階段,他感謝當時的中央書局進了許多其他書店沒有的出版品,例如人人文庫系列,他因為美濃部達吉的憲法原理引發興趣,從蒲壽庚傳了解阿拉伯人於泉州活動對朝代起了作用,也讀到法國作家喬治西默農的小說《運河命案》,每一本書、每一位演講者,都指向不同方向,讓你明白世界如此之大,激勵自己向前。

「你希望有一天能夠窮盡星辰般的語言,而這個願望讓你變得有力氣。」詹宏志看見閱讀對自己、對某些個體產生變化,因此決定嘗試以古老方式與書邂逅的讀書會,他說:「週三讀書會不是討論型讀書會,而是一種說書型讀書會,因此特別尋找講書時會讓別人有種衝動,換句話說,就是對於『推坑』讀者特別厲害的人,不僅為讀者帶來更多碰撞機會,也為書店找到新力量,我猜想在現代社會裡還是有意義的。」詹宏志亦不諱言,若因為覺得領書人說話很有意思,買來才發現不喜歡,無論感到好看或難看、容易或困難,這一切都是追尋的過程。

小說如此迷人,需要更多說故事的人

本身就熱衷小說的詹偉雄應邀成為「週三讀書會」講師之一,不只因為是詹宏志的學弟才共襄盛舉,更多成分是因為小說真的太迷人。「小說並非憑空誕生,人類悠長的發展歷史中有很多文學類型,小說也是這300年的事情,人類活到特定階段必定需要小說,因為沒有小說就沒有辦法成為自己。」詹偉雄認為,小說既是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也是了解可能性,並指出詹宏志週三讀書會的12堂講堂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可能性,讀完小說、聽完講座後,你無法預先知道能夠帶領你去到哪裡、產生哪些新理解。

詹偉雄認為小說既是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也是了解可能性。 圖/李政龍、沈昱嘉攝影

明年春天,詹偉雄也將成為領讀人,「如果你看過村上春樹寫小說,他其實就講一個概念——人不是因為知道小說是什麼才開始去寫,他是邊寫邊知道是什麼,這是我的讀書會核心主題,談到telling和listening,也就是說故事的人與聽眾的關係。」他接著解釋,概念之一是telling is knowing,譬如說當生命發生很多複雜的事情,想要理清並說出完整自我,那就是小說創作的過程,而搞不清楚生命時,小說則可以幫助我們,「所以為什麼我們愛看小說,很重要一部分是我們想在其中了解自己,假如我是維特、卡夫卡的大蟲,我可以在生命中產生什麼新鮮的行動?」

概念之二則是telling is caring,小說家說故事時是一心一意想著讀者,希望讀者的生命軌道可以故事產生某些移動,詹偉雄說:「不管是狄更斯也好,珍奧斯丁也好,其實對廣義19世紀人類的去向,都有著真善的指引力,所以小說才如此迷人,它讓我們身陷物質世界,穿梭精神冒險,指向一個充滿風險又富含希望的未來。」

好書和好電影一樣,經得起重複

將於10月6日接棒領讀的馬世芳,將從青春期時代中挖掘那些對自己很有啟發的事物,以及在過往知識結晶中尋找與我們處境呼應的經驗,精選出6本小說、詩集、翻譯文學等書籍進行分享。「我是1971年出生的,後青春期剛好是後解嚴時代,每一代人都會對自己青春時間有不同感受,那是人生張開眼睛認識世界,人格在那個階段固定下來,那段期間碰到的人事物都閃爍著金色光芒,我相信對詹先生那一代人經歷過的台灣新電影、台灣文學也是一樣的。」

馬世芳認為成長過程中,對於知識、對於陌生世界的好奇,是閱讀最能夠帶給我們最棒的事...

馬世芳回顧那個年代,大家都為了不可而知的未來感到焦慮,同時充滿期待,人人急需新的語言、新的知識系統去描述新時代——對於陌生知識產生強大興趣與好奇的時代,不只是文學、藝術,社會學與自然科學的科普書籍也蓬勃發展。即便曾經跟著新潮流而買了幾本看不懂的新馬克思主義或法蘭克福學派的書,急於了解世界的社會氛圍,在馬世芳的青春期裡留下深刻印記。

「在發想主題時,讀書會的氛圍讓我想到成長過程中,對於知識與陌生世界的好奇,是閱讀最能夠帶給我們最棒的事。」對馬世芳而言,青春期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旅行過的地方、交過的朋友與談過的戀愛,都是難忘珍奇的記憶,有些書從青春期至今就沒再翻過,有些書總是一讀再讀,「好書和好電影一樣,經得起重複,你可能每一句對白都背得出來,但每一次看都覺得很棒。」

500案內所 週三讀書會 詹宏志 詹偉雄 馬世芳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