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人生線索】蟬雨越讀莊逸軒選讀:《嘉年華的誕生》、《被發明的昨日》、《形式的起源》

聯合新聞網 莊逸軒

編按:新年伊始,在疫情的重力場裡,我們暫時無法回到以前看待事情的方式,也或許身在 21 世紀本就如此,這週新奇熱鬧的,下一週彷彿被施了遺忘咒,不再被世人提起,一切隨時在變化。幸好許多(努力支撐下來的)力量不願因此消亡,比如文字與閱讀,那點點星火被書店與讀者擦亮,映成一片安靜閃耀的夜空。散佈全台各地的獨立書店如微光,書店的選書與陳列,無聲卻堅定有力地展現各自的生存方式,為讀者帶來不同於其他虛擬或實體場域的文化視野與生命力,每一位讀者與無論新或舊的書籍相遇,都可能成為人生路途上的線索。

蟬雨越讀創立於2020年9月,相信城市風景不能沒有書店,亦相信閱讀不只是「閱讀」...

本日由「蟬雨越讀」主理人莊逸軒選出 3 本書:《嘉年華的誕生》、《被發明的昨日》與《形式的起源》

#嘉年華的誕生

艾倫瑞克猜想,歐洲史上憂鬱症的流行跟狂歡的禁制有著呼應關係。當今我們多半知道,資本主義越是發達,焦慮與憂鬱的情況越是不可避免,然而我們卻很少將問題跟嘉年華相勾連。

據說,古老的農神節,要求社會階級的顛倒與解放。人們藉由變裝,撕開了束縛,藉由狂舞,舒緩了壓抑,意識到沒有絕對的正也沒有絕對的反,所有日常的淤積獲得了清除的可能,那是真正的新年,是真正的除舊佈新。

或許我們很難相信每年多一場嘉年華就可以解決社會上無數人囤積的痛苦,畢竟嘉年華的隔天往往是加倍的憂鬱,然而,艾倫瑞克要講的,並不是一場嘉年華能改變什麼,而是藉由嘉年華的存在,讓我們在日常中更認知到團結、跳舞、唱歌,還有抱在一起的技能。

作者梳理了嘉年華的歷史,穿越古今中外,帶來豐富的、令人驚奇的故事,但更重要的,是傳達一種重新意識世界的方式,那是擁有身體性的、時間感的、是打破階級的、是平等的、是穿越閾限,甚至是反抗權威的。

要知道,嘉年華作為一個載體,目的是讓事件可以發生,在我們的生活越趨向平均值時,帶來異質性的提醒,以創造一種調節、一種平衡。如今的我們,處在一個雖然豐富、多元、雜揉,卻也憂鬱、壓抑、焦慮的都市生活,如何發揮豐富的特質,串連離散卻有能力的個體,如何尋找舒緩憂鬱的方式,宣示更多的團結而非孤立,如此持續相信改變的力量,我們不需要藉由虛偽的政治作為,只要平民百姓發起的嘉年華——而那個發起人可以就是你。

⭓ 《嘉年華的誕生》,芭芭拉・艾倫瑞克著,左岸文化出版

圖/莊逸軒提供

#被發明的昨日

如果要成為一個真正的都市人,也就是一個保持開放、與世界相連、不自我封閉的人,那麼,我們需要的不是派系割據、國族認同、民粹政治,而是一本嶄新的世界史。

塔米用了一種嶄新的方式談論歷史,也就是「敘事」。簡單來說,敘事意味著每個族群共同相信的世界觀、信仰系統、生活目標等。然而,用敘事來表示,也就排除了任何一個族群可能佔據「真正中心」的可能,用今天的例子來說,可以想像千百部電影同時存在著,我們欣賞每一部電影,認同其中的情節、理解不同角色的認知,但不會認為有哪一部電影是一切的根本或高居頂端,所謂歷史上的所有文明,其實也就是如此,是一部部電影,是一個個故事。

然而,文明卻不是封閉的世界,不會像一部電影結束後,內容也就鎖在裡頭,而是會和其他的文明發生交集,那可能是衝突,但也可能是連結。在這些過程中,有些敘事會消失,有些敘事則會彼此連結成更大的一塊。我們存在的世界,就是這樣一個更大的動態系統,彼此相互關聯,從來就沒有一個真正的「起源」,也沒有一個絕對的「正統」。

閱讀塔米的歷史,可以建構更大的敘事,從羅盤、代數、火藥到三角帆船、印刷術,連結穆斯林與遊牧民,思考海洋移民與航海記憶,知道長城的建設與羅馬帝國遙遠聯繫,可以讓我們學習脫離國族主義本身的自閉傾向與自我吹噓,讓我們可以將黑歷史中的屈辱化為因果中的平等性,讓我們學會更多與過去的和解,以客觀的方式釐清,而非粗暴的驅除、竄改、否定與壓抑。且最大的重點是,讓我們知道世界比起紛爭,更顯著的事實是:世界一直不斷地在連結。

⭓ 《被發明的昨日》,塔米・安薩里著,廣場出版

圖/莊逸軒提供

#形式的起源

兩千五百年前,米利都的泰勒斯宣稱「萬物起源於水」,自然哲學從此展開,他們不藉由神話的解釋,而是運用觀察累積的知識,建構出一套物理原則的世界觀,但對於當時的人而言,不信神明,不管神話解釋的泰勒斯,既如異端,又是邪說,只能處於邊緣的位置,在歷史洪流中,甚至一度消失在希臘的土地上,轉被伊斯蘭文化圈保護,直到文藝復興時,才慢慢突破神學框架,露角於西方的世界。

到了今天,我們知道萬物不起源於水,但卻站在這句話的延長線上,藉由不斷的研究、修正、發現,我們知道了遠比萬物起源還要神奇的密碼,那是藏在眼睛底下的力的結構,各種張力、壓力、剪力生出了豐富的地形環境,同時,也是各種原子的互動,他們碰撞、融合、分離,創造了萬物生生不息的流轉。自然哲學再次回來,從物質到形式,我們發現了更奧妙、更吸引人的宇宙。

在純粹的科學領域中,美麗的發現幾乎帶來了近乎於神聖卻無神的力量,那本應該帶來新的團結,正如自然哲學的倫理意義,是為了破除神明的信仰,藉由相信萬物起源于「某物質」,比起要「破除迷信」,更是要為了要讓不同信仰的族群,可以超越封閉,得以團結,變成「世界公民」。

如果,當代的孩子可以解除學校體制的腐敗,不再受「文組」、「理組」的二分切割,可以逃出考試制度的毒瘤,重新體會物理世界中那超越課本的宏觀,重新去意識到其中屬於人本的倫理意義,並且學習感受、理解自然萬物的肌膚紋理,那麼,生活不會是「無聊、冰冷的理工」與「情緒、主觀的文科」,而是充滿創造、充滿驚嘆、充滿相愛相守。

其實,哲學(Philosophy)的Phi,也是黃金比例的「Φ」,象徵著最和諧的共通秩序。然而,若要讓這一切論述變得有趣而非死氣沈沈,我們要的早就不是更多發現,而是嶄新的語言,那可能不限於口舌,而是開始去實踐,畢竟物理的世界不是文書,而是創造——要我們用全身去意識這世界。

⭓ 《形式的起源》,克里斯多福・威廉斯著,臉譜出版

圖/莊逸軒提供

蟬雨越讀

地址|高雄市苓雅區中正二路56巷33弄18號

營業時間|15:00-22:00(週一、週四、週五公休)

最新動態請見蟬雨越讀FacebookInstagram

蟬雨越讀位於高雄市苓雅區巷弄中,選書以文史哲、日本小說、日本工藝美學書籍為主。 ...

◎ 責任編輯:沈佩臻

書的人生線索 蟬雨越讀 獨立書店 選讀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