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讀者的自白:閱讀給我自主思考的能力,探索世界、不被課本框架

聯合新聞網 林亞璇

本文選自《500輯》Issue57「閱讀是成為自己的路徑」

本期《500輯》和「獨角獸計畫」合作,邀請各行各業、逾百位的朋友說說他們喜歡閱讀的原因,並採訪幾位年輕人代表,分享他們成為閱讀者的過程。或許你會訝異,閱讀比任何喜好都更貼近你的本質。別人沒看到的、你自己或許也尚未察覺的潛質,閱讀會在無形中幫助你去發現。

閱讀是成為自己的路徑。希望這一期能讓原本沒有閱讀習慣的你,開始走進一本書的世界,然後重新品味人生。

陳邦媛・18歲・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一年級 圖/陳育維攝影

有記憶以來就是愛看書的孩子,書本帶來的視野讓自言個性反骨的陳邦媛感到很自由;她認為真正想要的東西通常難以被社會定義,只有自己知曉本質。閱讀對她不只是放鬆消遣,更是認識世界的方式與樂趣。

500輯:妳喜歡閱讀的契機和類型是什麼?

陳邦媛:有記憶以來家裡就有看不完的書,漸漸長大後會跟媽媽一起去書店,媽媽也會買我們都有興趣的書交換著看。虛構背景、奇幻類的小說為我帶來很多想像空間,尤其喜歡反映社會現實的類型,像是《飢餓遊戲》、《永無天日》等人民覺醒反抗政府、重建世界觀的故事。或許是生性反骨,或許是父母給我很大的自主空間,更或許是閱讀讓我看見課本外的世界,我一直覺得「學生不應該只有唸書,還要勇敢探索喜歡的事」。

閱讀讓陳邦媛看見課本外的世界,她覺得「學生不應該只有唸書,還要勇敢探索喜歡的事」...

500輯:閱讀有影響妳選擇科系,或是對未來工作的想像嗎?

陳邦媛:我從小就很喜歡動物,高中時讀了一本關於動物權益演進的書《貓狗的逆襲:荊棘滿途的公民之路》,講述從遠古時期如何看待、對待動物,到現今人們如何重視與保衛動物權益;雖然因為不擅長理科而放棄獸醫系,但未來想去動物保護的非營利組織(NGO)工作。閱讀帶給我的視野,讓我覺得好像應該學習更多專業知識,支撐自己未來往這個方向發展。

目前念的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包含了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哲學、史學等課程,我最想專攻的就是社會學。系上老師開的書單也不侷限在學術性高、艱澀的文本,像是從社會學角度來看小說《婦人王氏之死》,文學與創作導論的課程也讓我開始看以往比較少接觸的散文。

上大學後陳邦媛接觸到更多閱讀類型,學習從不同論述與角度看一本書。 圖/陳育維攝影

500輯:除了看書以外,妳從哪些管道取得資訊或娛樂?

陳邦媛:現在系上課業佔了生活很大部分,能夠隨心看書的時間變少了,我很享受睡前在宿舍看小說的放鬆時光。閱讀之外,我會在運動時聽Podcast節目《時間的女兒:八卦歷史》,看陸劇與陸綜,用微博追蹤中國明星和節目的動向,也滑Dcard看最近大學生都在聊什麼,這些對我是另一種必要的娛樂消遣。

陳邦媛的書單

圖/陳育維攝影

《蘇菲的世界》

第一次讀我把哲學部分全跳過,大學上過相關的課後再看一次有完全不同的感覺,看世界也有不同角度;那些我們所見的事物未必是物質本身,很大部分取決於個人感知。

《我們叫它粉靈豆-Frindle》

從小我就是反骨的小孩,總想挑戰既有的、被多數人認同的事物。這本書的主人翁是位叛逆的小學生,他想挑戰老師、甚至帶動班上同學一起反思抗爭,讓我很有共鳴。

《在天堂遇見的下一個人》

人都會犯錯,但錯誤會帶我們去到另一條適合的路,有人會覺得自己的存在很平庸、很沒有意義,但這本書說人的存在其實都會影響另一個人,生命是暗中連結的。

◎責任編輯:胡士恩、林亞璇

Issue57 閱讀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