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王浩威領讀「榮格心理學與六個創作的心靈」:第四講/費里尼與他的榮格分析師

聯合新聞網 沈佩臻

「榮格心理學與六個創作的心靈」系列由全方位作家、精神科醫師與榮格分析師王浩威策劃領讀,本週接續第四講:費里尼與他的榮格分析師。

2022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6月15日(三)晚間舉辦「榮格心理學與六個創作的心靈...

從義大利電影大師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瘋狂人生與 Felliniesque(費里尼式的)電影作品出發,談圍繞其中的重要角色,包含太太茱麗葉塔瑪西納(Giulietta Masina)、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德國榮格派分析師伯恩哈德(Ernst Bernhard)與當年的電影製片彼得阿曼(Peter Amman)。

就讀高雄醫學院時期的王浩威熱衷電影,曾為了國際影展翹課前往台北連待一週,就為了好好欣賞精彩作品。近年他亦經常透過電影與著作中的角色,以心理分析觀點切入作品,分享臨床上的觀察、生命的覺察與轉化等相關內容。本次亦透過費里尼與眾人留下的文本紀錄,譬如《夢書》等,了解其精神層面與電影作品之間的聯動關係,以及 1960 年至 1965 年間的劇烈轉折。

真誠才有創造力

費里尼的電影向來真誠,不虛假的風格成為當年橫掃美國影壇大獎的影響力,以編劇、導演身分問鼎奧斯卡十二次,其執導的四部作品《大路》(1954)、《卡比莉亞之夜 》(1957)、《8½》(1963)與《阿瑪珂德》(1973)更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曾憑藉《甜蜜生活》獲得坎城金棕櫚獎。在逝世之前,費里尼從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手中接下第 65 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不久後於羅馬病逝。

王浩威認為,費里尼作為一個藝術家,要很真誠才能有持續的創造力,但要維持真誠相當不容易。

大約20歲左右的費里尼經常向刊物投稿,發表短文、專欄、漫畫,經由朋友介紹開始轉戰電影編劇領域,並於 1942 年透過廣播劇認識茱麗葉塔瑪西納,迅速墜入愛河,不到一年便結婚。費里尼專心投入編劇工作,並曾於 1950 年與他人合導《賣藝春秋》開啟導演之路,1951 年即獨立執導《白酋長》。1953 年《#大路》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此刻的費里尼十分風光,卻已經出現憂鬱、失眠等症狀,茱麗葉塔瑪西納便因此從旁協助尋求心理治療。

演員馬斯楚安尼經常在費里尼執導的電影裡,飾演象徵費里尼的角色,無論是道德還是財富,都處於毫無拘束、充滿想像力的狀態,電影作品充滿性的慾望,因此產生不少爭議。1959年費里尼更加陷入神經質、焦慮的狀態,並開始出現幻象,當年執導的《甜蜜生活》已經加入「夢」的元素,該作品在義大利掀起道德與意識型態的爭論,持續數月之久,這部電影最終獲得坎城金棕櫚獎。

認識伯恩哈德

這段期間費里尼早已停止心理諮商,直到 1960 年經由編劇認識了德國心理醫師 #伯恩哈德,成為這位義大利名導一生中重要的轉折關鍵,幾乎也可以這麼說:《8½》、《鬼迷茱麗葉》這些獲得好評的電影,都是在此相遇而萌生的作品。比榮格更投入神秘主義的伯恩哈德,研究手相、占星術、易經、卜卦等,與費里尼之間除了分析關係,也存在著像朋友般自在相處的氣氛。

伯恩哈德向費里尼介紹了榮格的著作,引領他閱讀《回憶、夢、反思》等多本書籍,藉此認識這位素未謀面、包涵萬物的重要心理分析師。費里尼認為,榮格是一種嚮導,在危險的十字路口保護你而不讓人窒息;榮格沒有說你「必須」做什麼,而是你「可以」做什麼,他不設立框架與目標,但是鼓勵你繼續前行。為費里尼帶來榮格、帶來溫暖與影響的伯恩哈德,默默取代了那位總是在人生中缺席、讓媽媽傷心的推銷員父親。

伯恩哈德於 1965 年過世之前,費里尼曾夢到伯恩哈德死亡的預知夢,夢中一位憂鬱青年打開了門,而伯恩哈德躺在地板上宛如木乃伊,而費里尼的手被伯恩哈德緊緊抓著。驚醒後,費里尼立刻向伯恩哈德描述夢境。然而在拍攝《鬼迷茱麗葉》的某一天,他接到伯恩哈德的死訊後立刻停下手邊工作衝往醫生家,前來開門的人就是夢中的少年。此後,費里尼曾再度夢到伯恩哈德,彷彿持續以記憶與夢的方式陪伴著他接下來的人生。

王浩威認為,費里尼作為一個藝術家,要很真誠才能有持續的創造力,但要維持真誠相當不...

彼得阿曼的出現

伯恩哈德的死,或許是費里尼籌備談論死亡的電影《馬斯特納的旅程》的原因之一。當時,一位音樂學博士、大提琴演奏者 #彼得阿曼,因為舞台恐懼症而接受 Jolande Jacobi 分析時,受到榮格本人鼓勵進行分析訓練,30歲出頭即拿到分析師資格。完成訓練後,他轉而想在電影界嘗試而主動接洽費里尼。

一次見面中,費里尼將《馬斯特納的旅程》劇本拿給彼得阿曼閱讀,而身為榮格分析師的彼得阿曼觀察,馬斯特納象徵了死亡符號的轉化之謎,描繪了榮格意義上的個體化過程。劇中,主角為喪失身份的大提琴家,隨著劇情認識幫助她恢復身份、社會地位的人與事件後,主角最終回歸管弦樂隊,找到自己的位置,如同樂器在樂譜中擁有特定聲音與位置一樣(然而本片從未製作完成)。

不過,在伯恩哈德死後出現的彼得阿曼,因為同樣身為榮格分析師,費里尼轉而經常將夢境告訴彼得阿曼,請彼得阿曼分析或卜卦。直到後來費里尼得知彼得阿曼想學習當一名導演,才從《愛情神話》拍攝開始擔任電影助手,費里尼鼓勵他靠近片場,站在離攝影機最近的地方。

費里尼陸續執導多部電影,譬如 1981年的《揚帆》依然搭建大型佈景拍攝,然而執導的心境已經漸漸和最初單純渴望拍片的心情有所不同。費里尼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於 1993 年於羅馬綜合醫院病逝,不到半年,太太茱麗葉塔瑪西納也因肺癌去世。

中央書局與500輯共同推出的「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登場。圖/中央書局提供

週三讀書會 王浩威 中央書局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