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王浩威領讀「榮格心理學與六個創作的心靈」:第五講/《榮格心理學如何讀文學?》之一:卡夫卡《審判》

聯合新聞網 陳立儀​

「榮格心理學與六個創作的心靈」系列由全方位作家、精神科醫師與榮格分析師王浩威策劃領讀,本週接續第五講:《榮格心理學如何讀文學?》之一:卡夫卡《審判》。

2022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6月22日(三)晚間舉辦「榮格心理學與六個創作的心靈...

但王浩威並未從《審判》一書切入,他認為在卡夫卡短暫的一生當中,不斷與自我拉扯的性格更值得探討,「卡夫卡的生命很短暫,創作量在生病後大量爆發,死亡是他很重要的驅力,才讓我們看到現在的卡夫卡,否則他只是個不斷自怨自艾的可憐人。」​​

王浩威說,「永恆少年」意指無法為自己負責、無法長大,但不一定是負面的,榮格學派認為永恆少年是創作的來源,例如卡夫卡、莫札特都是代表人物。卡夫卡可說是典型的精神官能症患者,焦慮、悲觀、對聲音非常敏感、容易失眠;對於父母、家庭、愛情、婚姻的觀念,在是與不是、要與不要、支持與反對中都充滿著矛盾,從他大量的日記和書信中皆可一窺端倪。​​

榮格在強調對自我、本我(整體人格)了解之間的區別時,引用了煉金術士格哈德.多恩(Gerhard Dorn)的話:「沒有人能夠認識自己,除非知道自己是什麼,而不是只知道自己是誰。」​​

卡夫卡的好友、捷克猶太人作家馬克斯.布羅德曾透露「卡夫卡幾乎沒有向其他人提過他內心的動盪」,在別人面前,儘管他害羞安靜,但思想豐富、熱情洋溢,甚至喜歡爽朗大笑,只有在一個人時才會感到困惑和無助,加上自制力很強,人們幾乎不會有機會接觸到這些黑暗面,從他的書和日記中,可以勾勒出一幅完全不同而更令人沮喪的畫面。​

6月22日晚間舉辦「榮格心理學與六個創作的心靈」系列第五講,《榮格心理學如何讀文...

王浩威指出,卡夫卡將所有痛苦都自己盛包起來,他的容器就是寫作,尤其日記就像是他的聖區(Temenos),是自我治療的方式;卡夫卡還請求馬克斯.布羅德在他死後將所有手稿、書信銷毀,「這代表一種渴求,儘管是無意識的,在死後也要保護他個人的聖區。」​​

在卡夫卡的身上,有兩種相反的傾向在爭奪最高地位:「對孤獨的渴望和對社交的意願」,他一心想探索「如夢一般的內在世界」,卻又盼望日常生活的現實世界中更有「生產力」的存在;由於內在、外在兩個世界的欲望都被喚醒,他將永無止境地哀嘆:「我的狀況不是不快樂,但也不是快樂,不是冷漠,不是軟弱,不是疲倦,不是另一種興趣,那麼究竟是什麼?我也不知道這一點。」​

卡夫卡《審判》。圖/中央書局提供

榮格在評論衝突情況的心理時,喜歡提到布里丹驢子(Buridan's ass)的寓言,這頭驢子在兩堆乾草之間餓死,因為牠無法做出選擇,象徵著「自我的不適當態度如果能夠死亡,才是更新和轉變的必要條件」。​

​而功夫(opus)個體化過程是由洞察力、耐力、行動等三部分組成,卡夫卡有著巨大的洞察力、耐力也很出色,但他卻無法採取行動。卡夫卡不僅難以做抉擇,也強烈抵制心理學、拒絕面對自己的無意識,這種情況使得自我的態度變得更強硬,改變幾乎是不可能的,導致他心靈始終被痛苦和矛盾禁錮。​

​如果回溯卡夫卡的一生,各種對立面的緊張關係,可以被視為他最好的寫作刺激,然而這對他來說,在活著時恐怕很難說是足以告慰的。​

中央書局與500輯共同推出的「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登場。圖/中央書局提供

週三讀書會 王浩威 中央書局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