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曾成德領讀「當文學遇見建築」系列:第一講/《玫瑰的名字》

聯合新聞網 曾智緯​

週三讀書會紀錄──這一週迎來全新講座,由陽明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曾成德先生,以「當文學遇見建築」為主題,探討文學裡的建築,從形式到意涵、象徵主義等等。​第一講則是聚焦義大利符號學家安伯托艾可,在1980年完成的《玫瑰的名字》小說,推出之後迅速受到歡迎,更曾經被改編成電影,與翻譯成多國語言版本。

7月6日晚間舉辦「當文學遇見建築」系列:第一講/《玫瑰的名字》,曾成德領讀。圖/...

曾成德花了一些篇幅來講述作者安伯托艾可的背景,以及為何他的首本長篇小說《玫瑰的名字》會將時間訂在中世紀為背景;並將此次領讀下了「迷宮與知識的追尋」的註解。曾成德提到安伯托艾可醉心於文藝復興前混沌未明的時代,因此在原文書的版本裡,他大量的使用拉丁文來創作,除了是反映中世紀的實際生活使用之外,更透過這方式將擅長的符號學概念融入。​

​所以,書中真的描述出一個鏡像迷宮之外,文字的編排與鋪陳也宛如「迷宮」一般。然而,這是閱讀原文版本才有的特色,曾成德說「翻譯成中文後,就少了這一樂趣」,因此建議外文能力不錯的聽者,不妨就去閱讀原文的《玫瑰的名字》。而且很有意思的是,「玫瑰」一詞,直至書的末頁,才首次出現,同樣是拉丁文的俗諺。​

安伯托艾可的首本長篇小說《玫瑰的名字》。圖/中央書局提供

不僅如此,曾成德還分享了好友對於此書的憎恨,他表示的確要讀完這本書,有一定難度。首先這是一個發生在修道院裡的故事,安伯托艾可便以修士們一天的作息作為時間線,包括了第一時辰祈禱、第九時辰祈禱和夜禱等等。作者花了幾乎超過100頁篇幅,講述這些修士們所發生的日常,以及對於真理與知識的辯證。曾成德還笑說,「要讀超過100頁,才是真的讀者」。其次,人名的複雜又代表了不同意涵,以及對於天主教流派分支不同,重新詮釋聖經的角度也不盡相同,因此對於非歐洲文化的讀者而言,非常陌生。​

陽明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曾成德先生,以「當文學遇見建築」為主題,探...

​然而,《玫瑰的名字》之所以會受到世界各地讀者的喜愛,原因就在於雖然看似為修道院的謀殺案故事,但隱藏在背後的卻是對真理探索,意識形態的辯證,時常讓讀者聯想到現實中政治人物、黨派之間的角力,因此共鳴度廣。而對於曾成德這樣的建築學者而言,他在閱讀這本書時,卻是看到了作者安伯托艾可對於「雙重符號」的文字設計,後現代建築發展的參與者也曾經著迷於這樣的概念,並實際運用於作品中,亦成為經典。​

最後,曾成德引述了安伯托艾曾經說過的話,作為總結。「文學並非僅能娛樂跟撫慰大眾,它可能再次激發讀者,為了要理解文本,於是再三反覆的閱讀同一文本。因此我認為,雙重符號並不是什麼高高在上的睥睨,而是對於讀者的智慧和熱情所表達的尊敬」。​

中央書局與500輯共同推出的「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登場。圖/中央書局提供

曾成德 中央書局 週三讀書會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