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曾成德領讀「當文學遇見建築」系列:第二講/大教堂、印刷術與時代的足跡—《巴黎聖母院(鐘樓怪人)》

聯合新聞網 吳曉涵

週三讀書會紀錄──這一週繼續由陽明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曾成德先生,以「當文學遇見建築」為主題,探討文學裡的建築,從形式到意涵、象徵主義等等。第二講主題為「大教堂、印刷術與時代的足跡—《巴黎聖母院(鐘樓怪人)》」,從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在1831年出版的個人第一部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鐘樓怪人)》來看文學與建築的影響和變革。​
​​

7月13日晚間舉辦「當文學遇見建築」系列:第二講,由曾成德領讀。圖/500輯提供

首先,曾成德先生表示《巴黎聖母院(鐘樓怪人)》是一本很有內容的書,每個版本讀起來感受大不同。這本書絕對是人人都熟悉的一部著作,是義大利作家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會認為的「經典」,但真正將本書完整閱讀的可能不多。「大家熟悉的應該是迪士尼卡通,或是像我以前看的東方少年文庫出版的簡約版本。」他推薦文字優美、用與現代的時報版本,以及遠流的經典版:「裡頭還保留拉丁文的幾個重要句子,讀起來特別有味道。」​

第二講主題為「大教堂、印刷術與時代的足跡—《巴黎聖母院(鐘樓怪人)》」。圖/中央...

他並與大家討論了巴黎聖母院在2019年的那場大火,他認為即使事故發生在我們大部分人相對不熟悉的歐洲,但巴黎聖母院「文化累積的深度」相信讓包括他在內的許多人都感到很遺憾。「聖母院的倒塌是個很不可思議的災難,這棟建築的意義,可以從《巴黎聖母院(鐘樓怪人)》這本書談起。」他表示。​

​雨果在29歲如此年輕之時就完成了《巴黎聖母院(鐘樓怪人)》,曾成德先生認為他是個眼光深遠的人,不但早就有了「歐盟」的觀念,也當過國會議員,是個深耕思想、寫作、畫畫的全才。他接著簡述書中大家最為熟悉、主要的故事情節,關於鐘樓怪人凱西莫多和他的養父弗洛羅、吉普賽女郎愛絲梅拉達之間的故事。​​並以「一個醜陋不堪的人,保護一個不幸至極的人,這是人世間和社會上最悲慘的兩個人的相遇和一種相濡以沫」這段書中內文,來彰顯雨果寫作動人的力量。​

陽明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曾成德先生,以「當文學遇見建築」為主題,探...

曾成德先生透露自己雖然不太喜歡用「鐘樓怪人」來簡稱這本書,但的確,巴黎聖母院就是鐘樓怪人,他們的命運被牽連在一起,他們是「奇怪的中古世紀房子和一個醜陋的人」。他也認為雨果在書中花了一整個章節(第三章節)來談論巴黎聖母院這棟建築本身,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並且也因此改變世人對巴黎聖母院的想法,也才有後來的改建發生。​​

在書中的另一章節談到「這個殺死那個Ceci tuera cela」,曾成德先生表示這是很有意思的論說文,此章節主要表達教會的神權會被印刷機取代,而時代改變之下,印刷術、文學或媒體則會殺死建築。​

​書中寫道:「在古騰堡印刷術發明前,建築就是主要的書寫形式,舉世公認的書寫文字。」雨果認為,只要將思想化為文字,透過寫作,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種創作工匠。「人類從靜態建築追求空間變成追求時間,我們在乎的是速度要快。」曾成德先生表示。​

不過隨後他也舉例歷史名畫中、重大事件紀錄照片中捕捉到的巴黎聖母院,來呼應艾可所說的:「雨果看好印刷在現代可以扮演的角色,錯在讓印刷與建築展開殊死對決。建築的確失去了他原先的百科全書功能,不再負責傳遞概念,變成了象徵、功能機器,但並不因此折損其美,在人類文明中扮演的中堅地位也不受動搖。」​

​最後曾成德先生以安傑利科修士所畫的「聖母領報」圖來總結:「我們在建築裡,就像在母體裡一樣,讓人感覺溫暖安全。這是一件充滿智慧的事情,但也必須靠書來傳遞出去。」​

中央書局與500輯共同推出的「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登場。圖/中央書局提供

週三讀書會 中央書局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