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曾成德領讀「當文學遇見建築」系列:第三講/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聯合新聞網 釋俊哲
7月20日晚間舉辦「當文學遇見建築」系列第三講,由曾成德領讀。圖/500輯提供

​​

週三讀書會紀錄──7月20日晚間主題來到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的《看不見的城市》(Le città invisibili),並由兼具建築、人文藝術與美學素養的建築師曾成德主講。​
​​​

曾成德首先高度推崇《看不見的城市》是卡爾維諾小說中的經典之作,早在20年前已有數十個版本。同時和雨果完全不同,卡爾維諾是非常冷靜的一位作家,而即便曾加入、但之後退出共產黨,但卡爾維諾始終保持對左派的忠誠。卡爾維諾以新寫實的方式來寫小說,除了《看不見的城市》之外,《T Zero》與《宇宙連環圖》也是相當值得一讀的經典。​​

曾成德接續為聽眾們朗讀了不少小說片段,並介紹了多幅插畫家Karina Puente以小說為靈感的精湛插畫、還原了小說中一個又一個的空想城市。然而即便小說為無數建築師、畫家帶來靈感,但在講者心中,小說的價值仍存在於文字與其建構的結構之美。​​

原來國外有不少讀者將小說中的11個主題如記憶、貿易、輕盈、名字、死亡...重新歸類整理、繪製成圖,讓人發現卡爾維諾在城市與故事情節背後隱藏了縝密宛如「巴斯克三角形」(Pascal Triangle)的數學結構,甚至更有人提出觀點,認為《看不見的城市》是卡爾維諾版的「1001夜」,因為當「18」個章節對話交錯乘以「55」個敘事故事將得到990,再加上「11」個城市主題,即變成了1001。而小說不只有數學般的架構,文字上凝聚的狀態也巧妙連結,更是小說的不可思議與美妙之處,是短篇小說形式的詩。​

第三講主題為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的《看不見的城市》。圖/中央書...

講者進一步闡述,建築人之所以喜愛卡爾維諾,是因為小說中有架構存在,一如建築師、設計師會在建物中建立起架構,令人們在其中生活,而卡爾維諾則是建構起小說般的美麗詩篇,讓人得起進入、感受。​

​而建築也像天空裡的星星,建築人將機能、多如牛毛的細事如樓板、樑、柱等架構組合,如天空中的星星交織成了「星座」如織女座、獵戶座、大熊座...透過建築的結構,帶來了美麗、迷人的想像。​

曾成德最後向讀者分享了兩位建築師:John Hejduk與Aldo Rossi以相似於卡爾維諾的方法去詮釋了什麼是建築。例如Aldo Rossi曾在1979年威尼斯藝術展中打造的海上的浮游劇場Teatro del Mondo,以及聖卡塔多墓地(Cemetery of San Cataldo , Modena);John Hejduk的projects則包含了The Collapse of Time、The 13 Watchtowers of Cannaregio與The House for the Inhabitant Who Refused to Participate,其中The Collapse of Time是以一件1986年在柏林打造的鐘塔,帶人思考時間、時距與時刻的玩味,而雖然因為時間因素無法完整介紹,Hejduk的設計手法就是建築版的defamiliarization。​

讀書會以卡爾維諾另一本小說《帕洛瑪先生》(Palomar)的3.1.3章節成為結尾序曲,以不對稱的拖鞋,象徵一個人與全世界的聯動與不再孤獨,講者並引用《看不見的城市》中第八章末的文句,「從一小塊平滑且空乏的木塊,能讀出這麼多事情...」,原來卡爾維諾能從那麼小的木頭(細節)衍伸、建構起生命與結構,正是其小說的迷人之處。​

陽明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曾成德先生,以「當文學遇見建築」為主題,探...

週三讀書會 曾成德 建築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