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他還年輕》作家兼詩人吳晟:要把力氣花在對自己生命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上

聯合新聞網 田育志
吳晟的關懷與寫作從未離開過這片土地。 圖/目宿媒體提供

「那時候怎麼能預期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紀錄片《他還年輕》的拍攝始於2017年,作為傳主的吳晟,實在料想不到會在拍攝期間碰到女兒吳音寧就任北農總經理後的風波,作為父親,他心有不捨也心有不甘,遂而執筆寫下《北農風雲》一書。吳晟告訴自己,書寫完就要放下了,在往後的餘年裡,他仍有許多未竟之事,要含飴弄孫,要持續書寫與土地、環境相關的創作,生命有限,是該多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從耕作到種樹,不變的是對土地的關懷

《他還年輕》以時間與季節為序,區分為8個章節,播下的秧苗、抽高的稻梗、吐穗的稻穀、收成後的稻田,這些田間農事,隨著時序轉換穿插在紀錄片中,這就是吳晟,一直以來,其創作與生活,總是與土地有極強的連結。

「2000年底以前,家裡的田除了每年兩期稻作,冬季還會種植蕃薯、黃豆或蔬菜的間作,等於一年種植三期,農事很忙。」提及早年創作,吳晟說道,過往總是在農忙間抽空寫作,筆下的文字,記錄現實下的勞動,1983年出版的散文集《農婦》,描寫的正是母親那輩的農村生活,既緊張又忙碌。後來,母親過世,吳晟延續母親生前愛樹、希望他多種樹的提醒,開始在自家土地上種植台灣原生樹種,並以母親姓名將樹園命名為「純園」。

吳晟延續母親生前愛樹、希望他多種樹的提醒,開始在自家土地上種植台灣原生樹種,並以...

從耕作到種樹,轉換的不只是工作型態,也在寫作上帶來影響。「不像過往稻作在農事上總有時間緊迫性,雖然還是要定期整理樹園,但種樹多了些休閒性,也開始有哲學性的思考。」作為寫實性濃厚的寫作者,生活重心就是寫作重心,還在耕作時,吳晟在意的是生產,是農村的產銷制度、農民的生活條件,但這一、二十年來,他更在意的是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聯,如何阻止環境惡化,又該如何修復被破壞的生態。

這是吳晟的轉變,也是他的不變,一如妻子莊芳華在紀錄片裡說的:「吳晟很有社會使命感。」從過去到現在,不論生活型態作何改變,吳晟的關懷與寫作,從沒離開過這片土地。

吳晟認為,時間要拿來完成自己的生命價值,該怎麼過日子?要做什麼事情?這才重要。 ...

心情快爆發時就去走路、就去勞動,大自然是療癒良方

常會有人問起,文學創作受到哪些作品或作家的影響,吳晟坦然地說,忽然受到誰的啟發而頓悟的寫作者,其實少之又少,創作的養分,來自於生活中的累積,但他明確知道,影響自己最遠最深的,就是母親。

「大約七、八〇年代,隨著經濟發展,許多三合院改建成水泥樓房,我母親很有智慧,她一再告誡我們,千萬不能拆掉家裡的三合院。」吳晟說,母親本姓「陳」,單名「純」,用台語唸起來跟「單純」同音,所以母親總說:「我們生活要單純、做人要單純、環境也要單純」,這樣的生活態度與哲學,在母親的身教與言教下,傳給吳晟,也傳給後輩子孫,至今在彰化的房屋,仍然保留三合院住宅,孫子孫女總是打著赤腳在田裡或樹園裡玩耍,「這很自然啊,日子本來就是這樣子過,不會去想說有多好或多不好。」

《他還年輕》正式海報設計由聶永真操刀,並由吳晟手寫題字。 圖/目宿媒體提供

於是,當北農事件硬生生闖入平時的生活中,吳晟初始是沈默的。「一開始也不知道這麼可怕,遭受到很多攻擊,吳音寧比較堅定,但我作為父親,怎麼捨得看到女兒被人糟蹋。」話題到來北農風波,吳晟情緒難免有所起伏,他用台語說道:「我也是平凡人,怎麼可能不『凝(gîng)』?」看似一句疑問,但很明顯的是個直述句,「凝(gîng)」在台語裡,代表的不只有生氣,還是那種只能氣在心中無處發洩幾乎要得內傷的情緒,那時他剛學會使用智慧型手機,滑著網路上的評論,他越看越凝,吳音寧就會罵他:「不要再看手機了,去走路啦!」

現在回頭想想,吳晟慶幸還有那片田野、那方樹園,真的撐不住快要爆炸的時候,他就到樹林裡去走走,或是騎著腳踏車和太太一起去拉除攀附在樹上的藤蔓,修剪雜亂枝枒,「那時候就是這樣調適的,去勞動、去工作,心思就不會一直在事件漩渦裡。」雖然這話聽起來有些氾濫,但吳晟認真說道,大自然真的是最好的療癒良方。

吳晟認為,去勞動、去工作,心思就不會一直在事件漩渦裡,大自然真的是最好的療癒良方...

把時間拿來完成自己的生命價值,這才重要

再後來,吳晟將那這段風波寫成《北農風雲》,他告訴自己,書寫完之後就要懂得放下,「每個人一定都會碰到大大小小的委屈,我不會說一定要去原諒或寬容,坦白說,我心胸沒那麼大,很多事情我不會忘記,但我一定會放下,放下不是為了誰,是為了自己。」吳晟知道,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得做,想寫的種樹書因為北農風波延宕了3年,得趕快追上這段進度,「時間要拿來完成自己的生命價值,該怎麼過日子?要做什麼事情?這才重要。」

而重要的,除了自己想實踐的理想,當然還有家人。紀錄片一開始,是吳晟領獎的畫面,他一上台就說,要感謝的是太太,「影響我最大的是母親,管我最多的是女兒,協助我最多的,就是我太太。」吳晟說自己是個好命的人,太太莊芳華的才華其實不遜於他,卻把時間花在教養子女、照顧家庭,開車載著沒有駕照的他上山下海,整理寫作資料,「我真的很好命,也很感謝她!」這段話在吳晟提及太太的話語裡,反覆出現了3、4次。

吳晟說自己是個好命的人,太太莊芳華的才華其實不遜於他,卻把時間花在教養子女、照顧...

一聊到太太,吳晟的眼睛笑得都瞇成一雙彎月,聊到孫子孫女時,他同樣是眉開眼笑。過去他創作詩集《向孩子說》,曾收錄在國文課本40年的詩作〈負荷〉即是出自此本詩集,但他笑著說,現在已經變成是「聽孩子說」了,「孫子很會管阿公阿嬤,都會過來叫我不要翹腳,你還不能不聽。」在紀錄片裡,除了有為土地說話的詩人、有在樹林裡勞動的農村子弟、有對妻子表達感謝但又不忘彼此答喙鼓的丈夫、有替女兒打抱不平的父親,還有陪著孫子孫女玩耍長大的阿公,這些都是吳晟。

作為一部文學家的紀錄片,《他還年輕》並沒有大量堆疊過往生平或時代歷史,而是將鏡頭貼近吳晟的生活,一如吳晟所說,自己的創作本來就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片中所記錄下的,既是他的喜怒哀樂,也是他創作精神的根源。而這位文學家,從來不僅止於寫作,他也是個行動者,他還有很多事想做,他,還年輕。

《他還年輕》將鏡頭貼近吳晟的生活,一如吳晟所說,自己的創作本來就與實際生活息息相...

吳晟紀錄片《他還年輕》9/2(五)全台上映


◎ 責任編輯:沈佩臻

吳晟 紀錄片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