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貓大王通信看漫畫《潮浪群雄》:台灣新電影浪潮裡,吳念真、小野、侯孝賢等勇者的冒險旅程

聯合新聞網 龍貓大王通信
圖/大辣出版提供、500輯製作

台灣電影界,每隔幾年就會被冠上「XX元年」之名。當台製恐怖電影大賣,有人譽之為台式恐怖系列電影元年;當2011年出現了三部票房突破4億台幣的國產電影,有人認為台灣電影將在類型電影市場,從此與好萊塢分庭抗禮。但是,不管這些「XX元年」是否真正名符其實,不管是否真正改變了台灣電影的體質與環境,有趣的是,台灣電影真正的「元年」,卻很少被大眾所知:在台灣掀起「新電影浪潮」的那個1980年代,吳念真、小野、侯孝賢、陶德辰、段鐘沂等年輕人,是如何讓「黨國宣傳機器」中影脫胎換骨?讓他們拍出真正屬於台灣人民的電影?

當年那些掀起潮浪的人們、那些做電影的人,都在這套系列漫畫《潮浪群雄》裡返老還童、還魂重生。

1980年代的拍電影故事,本身就是一部青春電影

《光陰的故事》票房獲得成功,被視為1980年台灣電影覺醒的起頭。 圖/大辣出版提...

《潮浪群雄》道出台灣新浪潮電影代表作之一《光陰的故事》來由。 圖/大辣出版提供

這些1980年代的拍電影故事,本身就是一部電影,而且還是充滿熱血與衝撞的青春電影。還在大學夜間部唸書的吳念真,被當時的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明驥「延攬」進入中影。你在許多書上都能讀到這段歷史,但歷史畢竟不比電影來得有趣,漫畫《潮浪群雄》是一部漫畫格裡的電影,年輕的吳念真是第一個主角,他不耐煩地拒絕明驥熱情的邀約,因為同事都嘲笑如果他進中影,無疑是成為國民黨豢養的文化打手。但是,事實也許是如此,那麼吳念真又何必對掛掉明驥的電話而感到苦惱?漫畫沒畫出來的是,這個徬徨的年輕人之所以煩躁徬徨,是因為他對電影仍有熱情。

熱情明顯是《潮浪群雄》的主題,這部書寫台灣新電影浪潮歷史的漫畫,不是白述歷史的無趣史料,它突顯了這群浪潮中人所作所為背後的情緒反應,畫出了讓小野放棄美國學業的契機、還有他滿懷熱血進入中影後,卻面對必須臉貼冷屁股的窘境。《潮浪群雄》讓台灣電影歷史變成了電影,看這群被雄心壯志的總經理明驥拉進中影的年輕人,各有各的困境與心思。儘管他們並不想製造什麼滔天巨浪,只是想在樣板電影與僵化的官僚體系之下,拍一部「自己想拍的電影」。但這些簡單心思在複雜環境裡撞得頭破血流,這些血淚全是好戲。

這段歷史在小野1986年著作《一個運動的開始》裡被提及、2002年蕭菊貞導演的公視紀錄片《白鴿計畫―台灣新電影20年》裡也被提及,但是很明顯地,最應該了解這段歷史的台灣觀眾,還有大多數對這段「台灣新電影元年」的故事一無所知,否則我們就不會因為幾部台灣電影獲得漂亮票房,就感動地冠上「XX元年」的名號;否則早幾年就不會有「韓國電影能為何台灣電影不能」的輿論(這種言論至今網上依然屢見不鮮);否則十數年前就不會出現「台灣電影導演只會拍枯燥影展片」的聲音。

新浪潮濫觴《光陰的故事》幕後,帶出台灣社會縮影

《潮浪群雄》可看見吳念真、小野等人在中影推動台灣電影的幕後,少不了衝撞與挫折。 ...

因為如果你看過《潮浪群雄》,大概就能理解:在1982年8月28日,由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張毅等四位導演執導的《光陰的故事》上映之前,台灣要拍出一部以台灣人為主角、台灣人生活為故事主題的電影,有多麼地困難――更遑論要拍出「超英趕美」、或是「勇奪國際影展」的枯燥藝術電影。《光陰的故事》甚至從頭到尾都是一場矇騙「上意」的騙局。是中影的老總與這群年輕人,將這部電影刻意包裝成表揚國民政府來台40年建設的政宣電影,《光陰的故事》才能通過國民黨文工會的審查、並且付諸製作——而這部電影甚至僅是一部描繪台灣各階層日常生活的電影,有暗戀、有霸凌、有荒謬喜劇、可沒有暗藏什麼反動思想。

如果漫畫《灌籃高手》裡,三井流著淚說著「教練⋯⋯我好想打籃球」的橋段,熱血地讓人想流淚,那麼這段「我們好想拍電影」的歷史,就值得你湧起相同的感動。一部描繪1950~80年代台灣社會氛圍的電影《光陰的故事》,甚至比 1979年強調「社會寫實」卻行剝削之實的電影《錯誤的第一步》(作者吳祥輝第二部小說改編)還要清新,卻還得偽裝自己是「恐龍電影」與「政宣電影」才能順利拍攝。「電影歸電影、政治歸政治」這句話不管你認不認同,在1980年代的台灣電影圈,這可是一記打臉政府的耳朵:電影還來不及嘲諷政治,政治往往早就把電影搞得面目全非。

群雄漸逝,《潮浪群雄》領人回味那段台灣電影的歷史與偉大

《潮浪群雄》不只描述中影在1980年代的轉型過程,它也同時紀錄了那個年代華語影壇...

40年過去,《潮浪群雄》的歷史已經逐漸消逝。這些當年熱血的年輕人,如今一個個退出人生舞台。大家長明驥走了、執導《光陰的故事》的楊德昌走了、另一位《光陰的故事》導演――當年膽敢把樣板電影《筧橋英烈》罵成爛片的張毅也走了。這座島嶼還來不及認識那段潮浪歲月,只能對這道長浪的訃聞發句無關痛癢的「R.I.P」推文。《潮浪群雄》,倒像是想要拉住海浪的天真孩子,急著想為這片土地的人們解釋,他們曾經錯過了哪些偉大。

近日香港才子倪匡逝世,妹妹亦舒某些言行又被網上挖出來公評。有趣的是,她當年批評張艾嘉想要嘗試導演工作是自不量力的言論,正好在《潮浪群雄》裡也看得到反證:當年她批評張艾嘉「女明星有兩個通病:誤以為青春永駐;老想假裝有學問」。但是在《潮浪群雄》裡,當製片部思考要由哪四位導演分別執導《光陰的故事》時,事實上張艾嘉就是其中一位被考慮的導演,只是當時考慮到她身為明星的票房吸引力,才請她讓賢給其他導演。而在1986年,張艾嘉自編自導自演的《最愛》,還讓她入圍了當年的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往後她仍陸續身兼編劇、導演與演員三職,成為華語影壇一位「真有學問」的多才多藝電影人。

《潮浪群雄》不只描述中影在1980年代的轉型過程,它也同時紀錄了那個年代華語影壇的一部分縮影。這部預計出版五集的台灣電影漫畫小歷史,第一集就令人欲罷不能。1983年的台灣影壇大件事,不只有第一集裡介紹的《光陰的故事》而已,還有更殘酷的打擊在等著這群年輕勇者,讓人期待第二集他們充滿辛酸血淚的新冒險。

◎資料提供:大辣出版

◎責任編輯:林亞璇

選讀 台灣電影 漫畫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