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焦元溥領讀「樂讀文學:如何用音樂讀小說?」系列:第一講/《多利安・葛雷的畫像》
本週焦元溥帶領讀者用非常有趣的視角以及聆聽體驗來「看」小說,他發現,許多作者都會在小說裡引用音樂、樂曲,是巧合嗎?還是炫技?在王爾德的小說《多利安・葛雷的畫像》中,出現的古典音樂曲目、著名音樂家,甚至每一種花朵、動物,背後都有延伸的寓意。焦元溥表示,音樂並非《多利安・葛雷的畫像》的重點,但王爾德的運用精妙高明,經得起嚴格解析,也值得反覆品味。焦元溥俏皮地說:「越是看起來理所當然的文字,越可能有鬼!」
王爾德於1881年進入文化界後即成名,以其獨特的造型與機智談吐風靡一時,不管是詩、故事、報導、演講都大受歡迎,但一直要到《多利安・葛雷的畫像》之後,才真正成為標誌性文化人物,這本小說與劇本,也是公認為他最偉大的文學成就。
不過,《多利安・葛雷的畫像》的出現,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中其實是充滿爭議的。在1890年首度出版的時候,正是英國社會對同性戀最敵視的時候,為此,王爾德甚至改寫了3個版本,淡化了關於同性愛以及不良社會風俗的用語,不過,修改並不減損閱讀的趣味。焦元溥認為,這本書的故事設想與討論主題並不是從未見過,但「寫法高超、筆法驚奇」,若是讀懂了,反而增添了更多「邪惡的誘惑感」。
從主角的名字多利安(Dorian),玫瑰、丁香、忍冬花、雛菊各式各樣的花朵、蜜蜂,還有蕭邦的《夜曲》、斷奏符號等,王爾德在文章中放入了許多文字之外的訊息與佈局,從第一頁就埋了許多「梗」,即使焦元溥用最嚴格的分析方式、和聲分析,都經得起考驗。現場焦元溥也透過播放樂曲搭配,讓聽眾更「聲」歷其境感受音樂與小說的關聯性。
不過,焦元溥也強調,大家即使不懂作者的引用,其實也不影響對作品的核心理解與賞析,還是會覺得作品很棒,但如果有聽這場演講,知道這些背後可能蘊藏的含義的話,閱讀的趣味會多更多。而這系列接下來的5部作品,音樂引用會越來越深入,且和其他系列四講相互呼應,值得大家細細品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