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轉瞬即逝的悠遠詩意——彭思錡《擁有一具纖薄的身體》台北潮時藝術登場
藝術家彭思錡個展《擁有一具纖薄的身體》將於4月15日至5月6日在台北潮時藝術登場。彭思錡近期以極為纖薄的葉片造形陶瓷作品,令觀者留下深刻印象,本次共展出20件包含多件雅緻新作,受東方書畫、裝裱修復及工藝精神滋養影響,其陶瓷雕塑總能窺見水墨、纖維等其他媒材的幽幽堆疊,交融得隱蔽不著痕跡,引人進入深思心流。
獻給二十一世紀的今世雅物
1995年生於桃園的彭思錡,從投入水墨創作開始,而後跟著洪順興老師學習書畫的修復裝裱,如今這些都成為她的創作養分來源。對她來說修復與裝裱過程中,一次次繁複而屏氣凝神的細節,都在喚醒她對傳統與歷史的敬意, 從中發現原來每一個狀況、判斷、動作,都有它專屬的命名,如空鼓、揭除、命紙、全色等,是這些如此嚴謹的步驟所建構起龐大的系統,才得以在當今與過往千年擁有交流的可能。
如此體悟及養成,使得她在往後的創作裡都種下了傳承的特質,在精神性上意指充滿著「對時間的敬意」以及「對文明的景仰」。以本次3件新作〈二十一世紀 思錡做大膽構圖 鏡片〉、〈二十一世紀 思錡做山水壁花圖 鏡片〉以及〈二十一世紀 思錡做字畫圖 鏡片〉來說,其命名方式頗耐人尋味,沿用了古時文物的命名形式,而作品本身卻又轉譯了傳統,並融合當代生活經驗、文化意識,是出身80年代的她獻給二十一世紀對時間景仰的今世雅物。
纖薄葉片作品:以書畫經驗、纖維媒材揉和陶瓷創作
令人印象深刻的纖薄葉片作品〈家屋與天地–角落 VII〉、〈輪廓-眾生〉系列與〈輪廓-玩物〉系列等,彭思錡以書畫經驗帶入陶瓷創作,藉由過去書畫與修復經驗與延伸,反思萬物的消長與重生。她著迷於每天往返工作室路途中,與她天天相遇的構樹與血桐落葉,並連結這兩種造紙原料的葉片與熟悉的書畫用紙為造型語彙,表現出獨特新穎的書畫形式,探索東方藝術表現的多重可能性。
彭思錡將紙張加以撕碎分解,多次搗碎成細小纖維,再融合瓷漿調和成適當比例,塗附於葉片上進行燒製。葉子本體與紙漿纖維會在高溫中消逝,只留下極為細小到看不見的孔洞,來作為瓷的結構。
接著,高溫釉下彩燒製後,依照葉子特性給予不同質地的色彩及金屬釉藥,除了每一次上釉時的均勻度,也必須考量不同金屬對溫度的耐受性與顯色性。葉梗以生漆均勻地塗抹兩到三層,每一層都需要一週時間待乾,途經細膩緩慢的過程。
細看這些葉片,會發現彼此的造型如此迥異,卻都擁有著葉緣蜿蜒及不完美的殘缺,它們被封存在將要凋零的身軀裡,而這軀體短暫又脆弱的瞬間,又被化作堅毅而永恆般的存在,在肉身的衰敗與精神的甦醒之間形成迷人的張力。
彭思錡個展《擁有一具纖薄的身體》
展期|2023/04/15(六)15:00開幕,展出至2023/05/06(六)
地點|潮時藝術 磺溪空間(台北市士林區磺溪街25號)
彭思錡
1995年生於臺灣桃園,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目前就讀美術創作研究所。創作養分來自東方書畫、裝裱修復及工藝精神,作品多以複合媒材、空間裝置呈現,曾獲2022年「世安美學獎」 造型藝術類,第26屆「南瀛獎」空間與複合媒體類類別獎,逐步在藝術創作領域中嶄露頭角。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