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讀書會】張潔平:直視深淵,重拾面對困境的內在思考

聯合新聞網 陳宜慧

出生中國、成長於香港、如今暫居台灣的張潔平,既是《端傳媒》前總編輯、《Matters》社群平台創辦人,亦為獨立書店「飛地Nowwhere」老闆。這次受邀擔任2023年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五月講者,她以「愛與黑暗的心靈史」為題訂定五週書單,5月10日起登場。張潔平期望以「暗夜行船」形容這趟閱讀旅程,同時藉由每部著作,直指個體面對無可逃避的文明與生命挑戰時,心靈所觸及的世界究竟可以有多遼闊優美、又能多深不見底?當黑暗襲來時,人們又將如何保護靈魂?廢墟之上,能否重燃熱情與信心?

《Matters》社群平台創辦人、獨立書店「飛地Nowwhere」老闆張潔平。 ...

閱讀讓人維持自我心靈對話

走進西門町窄巷裡甫滿一週年的獨立書店「飛地Nowwhere」,牆上還張貼著霓虹粉色超大數字氣球,張潔平說,「飛地是意外接手的,但給我的啟發還是挺大。」因為飛地不只是為了滿足購書需求而存在的空間,更像是她在華語社群面對極度離散的局面時,所拋出能透過閱讀讓交流繼續發生的容器。

去年張潔平開始經營位於西門町的獨立書店「飛地Nowwhere」。 圖/Kris ...

回溯張潔平的閱讀啟蒙,因父親飽覽群書,從小她便在書牆環伺下成長,看書對她來說一如多重宇宙的入口,能帶來絕妙的故事情節、迥然不同的思維,也能激起有趣的思考,尤其身為獨生女,閱讀就像結交一個不同歷史背景與時空的朋友,自顧自說話之餘,也能從中獲得共鳴。

張潔平說:「這也是為什麼我很喜歡看思想家跟藝術家的回憶錄。」因為閱讀是她維持向內對話的方式,她總是從書中獲取自我修復的能量。「就像我們需要仰賴運動維持健康,精神也是如此,觀看短影音就像抽菸或按摩,只能短暫的麻醉自己。然而當你開始建立起閱讀的習慣,心靈會變得更加強壯。」

因此張潔平坦承她之所以願意接下「週三讀書會」講者一職,主要是因為自己原本就是台下的讀者,去年也曾聆聽過詹宏志的講座,她表示:「我很喜歡中央書局策劃的概念,加上我的演講多半從議題及個人經歷出發,雖然平常喜歡閱讀,卻鮮少以書本為核心進行分享,所以我也想嘗試看看。」

從小就喜歡閱讀的張潔平特別喜歡看思想家跟藝術家的回憶錄,這也是她維持向內對話的一...

從文字中尋求分裂生命經驗的共鳴

特別是張潔平的個人生命經驗極其分裂,白天因《Matters》社群平台經常需要接觸新創場合,言談之中人人都在面向更美好的未來,或者構建一個烏托邦,但每當夜幕低垂回到家裡時,她仍舊需要關注香港新聞與在港友人的動向,因為雖然她現在身處在一個自由的地方,但仍想保持與香港朋友面對差不多生命重量的方式。

因此,閱讀是她重要的心靈依託,張潔平需要從文字中,尋求曾親身經歷過巨大政治變局、災難或挑戰的閱歷,「當我不想因為時間而逐漸麻木,閱讀他人面對不同處境的思考,能幫助我抽離情緒性的反應。而我也確實靠著這些書本,找到一種思考的方式,讓自己更能在白天時繼續面對未來的事情。」

閱讀是張潔平重要的心靈依託,她認為只要開始建立起閱讀的習慣,心靈就會變得更加強壯...

來一趟如暗夜行船的閱讀旅程

這次的閱讀主題主要根據她的個人經歷與日常思考做為脈絡,以更加遙遠的大屠殺,以及戰爭期間藝術家跟思想家的反思進行爬梳。張潔平認為「透過好的作品進入到一個不完全是現實,但人性狀況又相似的情境之中,有點像玩電動遊戲,從主人公的視角去面對困境,也會讓我們的個人思考獲得練習。」

張潔平希望這趟閱讀旅程猶如「暗夜行船」,但其實每本書中所傳遞的信息,都並非刺激感官的強烈恐懼,反而是讓讀者一窺,即便身處如此極端狀況,依舊有人能做出優雅的思考與深刻的討論。因為她相信真正好的作品不會讓人們恐慌,而能藉由出類拔萃的敘事,體現即便身處「暗夜行船」,人所擁有的潛力依然無窮,也能讓大眾從另一個視角去看待「人是如何安頓自己,並藉由思考這個狀態來安頓自己的內心。」

因此閱讀此份書單非但不會使人焦慮,反倒讓人更加安定。

張潔平希望這趟閱讀旅程猶如「暗夜行船」,讓讀者透過書單能感受到,即便身處極端狀況...

張潔平透過好的作品能讓個人思考獲得練習。 圖/Kris Kang攝影

以多重視角剖析愛與黑暗的心靈史

在書單挑選邏輯上,張潔平主要分成「回憶錄」、「單一視角思考型敘事」、「多人敘事」與「小說」四種類型。

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所著的《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對張潔平而言是人生必讀的十本書之一,也是以思想家個人視角,對逝去世界追憶的「回憶錄」。

她說:「我後來發現這次選的幾本書,作者幾乎都是自殺離世,史蒂芬.茨威格也是。《昨》主要著墨在一戰、二戰前的歐洲。或許是因為他曾看過如此美好的世界,因而無法面對當下全世界陷入戰火的黑暗與不幸,但他在離世前,以文字為逝去的美好唱輓歌。他嘗試把個人經歷過好的、重要的事,以作品的方式留下來。因此在這本書裡,讀者不會感到哀傷,反而能洞見美好。」

張潔平表示這次的書單是根據她自己的經歷跟日常的思考所挑選出來的著作。 圖/Kri...

第一周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史蒂芬.茨威格著)。 圖/Kris Kang攝...

從兩種不同敘事重現一個時代的回憶

至於義大利作家普利摩.李維所撰寫的《滅頂與生還》則為思考型敘事,主要講述身為猶太人的他,在二戰時期被關進集中營的經歷。

張潔平表示,「做為倖存者,李維一生寫過許多的作品都是對集中營經驗的敘事、反思。而我特別喜歡《滅》的原因在於,這本是作者對集中營反思的集大成。做為一名猶太人化學家,李維的思考很科學,文字猶如手術刀般切開所有人性最幽暗的地方。承如德國哲學家西奧多·阿多諾說過的,『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但李維依舊以他的分析與思考去抵達那些語言幾乎已經失效的地方。透過他的文字直搗倖存者內部的道德黑暗邊緣,也一睹罪惡的深淵。」而這也是他的最後一本著作,完成後他便自殺了。

第二周書單:滅頂與生還(普利摩.李維著)。 圖/Kris Kang攝影

不過,如果一個人的敘事是思辨,那麼一群人的敘事便能重現一個時代。《二手時代,追求自由的烏托邦之路》出自白俄羅斯記者作家斯維拉娜. 亞歷塞維奇之手,她是極少數憑非虛構類寫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張潔平表示,「亞歷塞維奇擅於書寫口述史,敘事能力極其高超。《二》是她藉由採訪大量小人物,再將其內容拼貼、編輯,再梳理出蘇聯解體20年,如何崛起又幻滅的時代群像敘事。」

第三周書單:二手時代,追求自由的烏托邦之路(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著)。 圖/Kr...

這些書單是作家們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封情書

《愛與黑暗的故事》是以色列小說家艾默思.奧茲所有著作中張潔平最喜歡的一本,她表示「小說是以更具想像力的方式,去抵達非虛構抵達不了的地方。即便《愛》未必是此類型最典型的代表,但做為猶太人後代的奧茲,則是以小說形式去詮釋家族跨越世紀大離散的命運。」或許更能讓全世界都產生共鳴。

雖然這些作家多數自我選擇的結局,是以自殺的方式離開世界;但對於張潔平來說,「他們留下來的書都像是給這世界的最後一封情書,即便這些禮物被包裹在戰爭、大屠殺、集中營裡,乍看很難被開啟,但實際上當你打開後,會發現到那股隱藏的能量相當巨大。」同時也發人深省。

第四周書單:《愛與黑暗的故事》(艾默思.奧茲著)。 圖/Kris Kang攝影

以離散香港人家宴延伸每個人的心靈史

不過面對「愛與黑暗的心靈史」的主題,第五週延伸場活動將會如何安排?張潔平說她打算做「離散香港人的餐桌」,也就是「家宴」。

因為她認為,「家宴裡每道菜都有個人與家庭的回憶,也跟時代的回憶有關。經由食材的搭配,都像是某個家庭流散的折射,比如用A地醬油、B地南瓜、C地米粉之類,我想透過家宴去講述香港的故事,因為香港也是我心靈史的一部份。」因此透過料理,亦能描繪出群體與時代交織變遷下的輪廓。

生命經驗極為分裂的張潔平,長期仰賴閱讀做為她的心靈依託。 圖/Kris Kang...

透過好的作品與心靈產生對話

或許「愛與黑暗的心靈史」乍聽有些重口味,跟台灣的生活處境有一點距離,但張潔平私心以為台灣並沒有真正遠離威脅,大眾在生活上彷彿刻意麻木自己、營造輕盈,或者說戰爭的陰影不是談論就能解決的問題。她認為「太沉重會帶來麻木,但麻木又是必要的,它會帶來自我保護的機制,畢竟我們不能每天都生活在巨大的焦慮,甚至在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我們還可以有些黑色幽默去開玩笑。」

但不可否認陰影始終一如既往的存在,因此在焦慮跟那一天到來再說之間,閱讀是思考的工具與橋梁,能調動每個人的本能情感,透過這些作品我們也能與自己的心靈產生對話,並企圖找到面對困境的方法。

張潔平透過這些作品與自己的心靈產生對話,並企圖找到面對困境的方法。 圖/Kr...

◎張潔平:以閱讀做為心靈依託的文化人

時間|5/10(三)至 5/31(三) 19:00-20:30,延伸場 6/7(三)

主題|愛與黑暗的心靈史

第一周|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史蒂芬.茨威格著)

第二周|滅頂與生還(普利摩.李維著)

第三周|二手時代,追求自由的烏托邦之路(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著)

第四周|愛與黑暗的故事(艾默思.奧茲著)

延伸場|香港菜餐會

週三讀書會 中央書局 張潔平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