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讀書會】劉克襄:用雙腳探訪四方的自然系作家
作家劉克襄受邀擔任2023年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六月講者,他以「我在中部的小旅行」為題,自6月14日至7月5日為期四週,從集集線、縱貫南線、山線、中南線的經典書籍、地方誌與地方故事,帶大家從文學重新認識中部。
劉克襄式的人文之旅
「我喜歡的旅行方式是不需要開車,只靠公車、火車和雙腳就能完成,這是最適合台灣的旅行。」光是平原最多的台灣中部,他已經和朋友走了100條不重複路線、每趟大約16-20公里、不過夜一天完成,而且都不是旅遊指南裡的路線,而且預計還可以再走100條,他到底怎麼辦到的?這裡羅列20本書目,還有很多漏掉、沒有被列進來的文章和書籍,其中有些經典書籍,現在想買都不容易,但對劉克襄來說書和文字是展開一場旅行最好的引子,這裡他要告訴大家,如何從文字裡,看見不一樣的台灣風景。
第一周:集集線的內山踏查-以二水、水里和頭社等為主的慢遊
讀書會將從《殖民地之旅》和《山、雲與蕃人》開始讀起,劉克襄說如果能再把賴和全集和詩集、龍瑛宗寫二水的小說加進來就更完整了。他選擇1920至1930年代之間,集集線的四位作者的故事走起,加入自己對當地人生活的觀察,集集這個連接埔里和山區的地方,如何影響周遭縣市、以至於整個台灣?
我們請劉克襄從一個小點,帶我們探看集集的有趣之處:「在集集線起站的二水火車站站前,左邊有一間亞洲大飯店,翻看過去的歷史地圖會發現,佐藤春夫和鹿野忠雄可能都住過那裡。再往前走,現在中華電信大樓,呂赫若小說就提過這個地方,前副總統謝東閔的家也在這附近。」當年謝東閔如何從集集到台中讀書,這些名人在這裡發生了哪些事?都是讀書會裡的好故事。「為什麼選擇1920-1930年代之間住在集集的人?他們對我來說,有一個自己閱讀、喜愛的特殊性存在。」
看起來像是小旅行的讀書會,劉克襄卻解釋「我不是要介紹旅遊景點,除了從歷史脈絡,每一站也都有當代社造故事、有機農夫等現代故事,我都去過,可以講的東西實在太多。」
第二周:縱貫南線的魔幻返鄉-以斗六、斗南和虎尾等為主的散行
要了解縱貫南線,就要從地方誌著手,劉克襄推薦閱讀《鷺鷥飛入山》、《唐棉》和《台灣百年糖紀》,「地方書寫是理解當地很重要的養分,要把地方誌寫得好看,這樣的記錄在台灣是比較欠缺的。」劉克襄說自己獨特旅行方式,就是靠著翻閱各鄉鎮地方誌(根本很難找到,或擺在圖書館書架最不起眼位置的書),從裡面找到動人的故事,再深入探訪各地,「我常常在地方誌裡找到寶。」
斗六斗南將由3個故事串起,第一個故事將從3月30日發表在臉書的一則「來自虎尾的神隱少女」,小時候在虎尾長大,15歲返回日本的女孩,90多歲再回到虎尾,說起過去週末參加耶誕彌撒的過往,劉克襄重走她的望彌撒路線,再加上作家楊彥騏寫了一篇他與虎尾糖廠故事的文章,第三個故事是一個台北女孩,南漂到這裡,她的農業世界、有機農產與對土地環境的觀點「從這三個故事,實踐一趟旅行,勾勒出斗六、斗南地方物產和風情。」
第三周:山線的長距離橫越-以三義、銅鑼和泰安等為主的走路
「銅鑼」會從《亞細亞的孤兒》作家吳濁流的生平開始,「他在20出頭,因為反抗日本人,從新竹被左降苗栗四湖,他在銅鑼火車站下車,再走3-4個小時、大約11-12公里路才能到四湖,他把這趟路途寫成了一篇600字的短文。」這段文字,讓劉克襄至少走了4次,其中有兩次是帶著苗栗高中生一起走「我會試著理解他當時走這條路的心情?一個文人在殖民統治下複雜的心境,也希望學生可以體驗這樣的旅行。」
《亞細亞的孤兒》是吳濁流的半自傳,是他在殖民生活中受到不平等待遇,在四湖教書時醞釀而成的著作,而劉克襄提到的文章,是被收錄在某個選集,而沒有被集結成書「我就從這篇短文,擴大想像他當時的處境。」還有一篇作家劉慕沙寫在報紙專欄上,關於自己如何離家出走,坐火車與朱西甯會面的故事,「這也變成我認識銅鑼很重要的一部分。」劉克襄笑說,自己非常著迷於這些與地方人文有關的事「我對這些東西非常敏感。」至今還會一直關注這些故事,把他們當作旅行的養分。
認識「三義」則是從1980年代旅遊指南里的一條公車路線,過去公車從銅鑼繞進山區再回三義,但現在公車只到山區不往三義走了?我自己也有幾個朋友住在這條路線的山裡,我也好奇他們為什麼要住在那?這條路線還有幾條古道,大湖人挑橘子到三義販售的路線挑橘古道,也有挑炭古道、香茅古道,因為這些好奇,劉克襄每一條路線都親自走訪,「我就是從這些脈絡認識三義,光這些就可以講6-7個小時,怎麼辦才好?(笑)」
第四周:中南線的華麗探索-以太平、霧峰和草屯等為主的徒步
台中後火車站有一條台中到南投的『中南線』,這裡推薦閱讀《老派文青的文學浪漫》、《旅途:三老爺林獻堂的生活日常》最好再加上書單裡漏列的賴和詩集。
「我想講中南線,是因為背後會點到很多故事。」劉克襄家族和中南線有很深的關係,「我父親從台中烏日被左降到台中土城教書,當時就是坐中南線。我母親懷我的時候,曾坐中南線到台中太平林家探望她的姑姑,告訴姑姑自己結婚即將生子,謝謝她小時候的照顧。」再回到賴和詩集,他當年對林獻堂是很有意見的,而林獻堂家族就是坐中南線來到台中,也沿著中南線發展事業。「我從中南線講文人、名人和我自己的故事。」後來八七水災後中南線就斷了,而這些過去的路線,劉克襄都是用「走路」回顧,找到過去與現代連結的線索。
7月12日延伸場
帶大家走出讀書會現場的延伸場,因為正值最炎熱的七月,該怎麼規劃真的傷透腦筋,但可以確定的是,路線會從中央書局出發、乘坐火車或公車可以抵達,保證有美食和當地非買不可的伴手禮,有吃有玩後,再回到中央書局,會讓與會者在炎熱的夏天玩起來不會太吃力、又可以體驗在地旅行的半日路線。
劉克襄─用雙腳探訪四方的自然系作家
時間|6/14~7/5、每周三晚19:00-20:30,延伸場7/12
主題|我在中部的小旅行─以自然風物、食材農作和人文地理為背景慢遊
第一周|集集線的內山踏查─以二水、水里和頭社等為主的慢遊
第二周|縱貫南線的魔幻返鄉─以斗六、斗南和虎尾等為主的散行
第三周|山線的長距離橫越─以三義、銅鑼和泰安等為主的走路
第四周|中南線的華麗探索─以太平、霧峰和草屯等為主的徒步
延伸場|步道行程,以半日行程,擇四個主題裡一段有趣路線,進行地方小旅行,採買蔬果等食材回書局實際體驗。
書目|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藍博洲主編《吳濁流的西湖歲月》;李瑞騰、簡榮聰、李展平《巡禮草鞋墩》;林莊生《懷樹又懷人》;廖振富《老派文青的文學浪漫》;林承俊《旅途:三老爺林獻堂的生活日常》;周芬伶、劉知甫《龍瑛宗傳》;楊彥騏 《台灣百年糖紀》(果實)、《虎尾大代誌》;張信吉《斗六台地散步》、廖淑華 《鷺鷥飛入山》、《唐棉》;劉克襄《小站也有遠方》、《11元的鐵道旅行》、《福爾摩沙大旅行》;佐藤春夫著、邱若山譯《殖民地之旅》、鹿野忠雄著、楊南郡譯《山、雲與蕃人》、鄭宏銘《民生故事館的故事》、林楷倫《偽魚販指南》、陳彥斌主編《暴風雨下的中師》。
最後附上吳濁流左降苗栗西湖的文字紀錄
回憶我的第二故鄉
作者:吳濁流
民國十一年三月三十一日我突然接到調動通知,轉任四湖公學校即今西湖國民學校,在四十四年前的西湖國校,究竟在新竹州下(桃竹苗三縣)是南是北,我自己不消說,連我們鄉中智識階級都沒有人知道,其後,查出是苗栗縣(郡)下最偏僻的地方,我的調動原因是由於應新竹州教育課徵募論文,我所提出的「學校與自治」被認為文辭過激,所以被處分左遷於西湖。當時西湖、獅潭、八結等 地是左遷的好地方。不消說日本當局視我為劣等教員,但我不知香臭,全感覺不到自己是劣等的,毫無反省。當時的西湖,沒有交通工具,我聽到可以乘製糖會社的臺車去的。所以四月十四日日我就乘火車到銅鑼站下車,下車後才知道這條路線不是營業線,兼之,因製糖業不景氣,等於廢軌沒有使用,我帶了行李及生活家具多件,要請工人挑送,因路途遙遠無人肯去,狼狽之餘,幸得製糖會社駐銅鑼的日人主任為我設法,請一個工人護送臺車,臺車由生鏽不堪的軌道上徐徐走著,其轢轆聲音特別響,不斷地刺激我脆弱的神經。一村過了又一村,由三座屋、五湖、四湖、三湖,彎彎曲曲,上上下下,如走天邊地角一樣的心情,不知道走了多少時間,才到西湖國校,到了店仔街面前,無意中竟有學生和老師排隊迎接(製糖會社的主任代我連絡的)。當時的學校僅六級、一學年一級,老師是校長白山,訓導大野,張老師阿番,謝老師利發,郭老師阿禮和我六個人沒有女教員,學生有三百二十餘人(女生二十人左右)教室是木造的,後面還有一間簡陋不堪半斜半塌茅蓋的臨時教室,就學率現在記不清楚,諒必不達二十%,當時 西湖鄉有七保人口八千餘人,雖有五湖分校創立不久僅有一二三年,所以西湖國校的學生是全鄉來的,還包括區域外頭湖來的。教室面前是運動場,其面積不大,僅可設一百五十公尺圓的跑道而已,運動場中有兩棵相當大的刺桐樹,夏天在其蔭影下可容全校學生集會。辦公室夾在教室中間,教室後面有教員宿舍一棟四房,大野訓導住東端兩房,我住南端的獨身宿舍,還有一間是學生宿舍,可是我去的時候,沒有學生住宿,不久張阿番君第二湖遷來居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