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老件之美,水湳洞「非書店」為村落帶進交流能量

聯合新聞網 葉冠玟

在新北瑞芳鄰近黃金瀑布的蜿蜒小徑上,有許多沿著石壁而蓋的房屋,既是水湳洞一帶的特色,也是新疆藝術家張曉晴安居七年的家。近年她承接附近一棟屋齡60多年的老房,與先生阿志、作家貓力、導演張誌騰一同修復整理,2023年5月以「非書店」為名正式對外開放。

非書店發生在水湳洞聚落一間60多年老房中。 圖/Jimmy Yang攝影

石壁與牆面皆為老屋原貌,圖中二人為非書店團隊的張曉晴與張誌騰。 圖/Jimm...

最低限度的改變,最高彈性的包容

回顧過去一年半修復老房的過程,比起「再造」,更像是「還原」空間本來的美貌。設計師阿志表示,「台灣早期老件的獨有魅力在於,設計師沒有花力氣去想如何讓它受人注目,無多餘修飾反而成了最吸引人的地方。」

反覆思考以前的居者如何在此生活、與環境互動,阿志抱持「少即是少」的理念,採取「最低限度的改變」策略進行房屋修繕。於是,斑駁的牆面打磨後不再上漆;貫穿整棟老屋的五層樓高巨石,也僅敲出一人可側身下樓的狹窄縫隙,希望具有歷史感的空間能自然流瀉出時間積累而成的美好樣態。

而談起老屋中的「創造」,張曉晴指向面對街道的窗台,笑說唯二改變的房屋構造,是將窗戶改造成朝外開放的書櫃,以及將屋內飽受白蟻侵蝕的木作隔間拆除,讓穿透式書架入住,盡量保持空間的通透感。「可自由拆裝、移動的書架提升了日常使用的靈活性,特別選用原木則是可以伴隨它愈老愈有味道的使用痕跡。」他們總希望多年後回看自己的選擇,不會討厭自己當初做得過火,沒有太多為了自我表現而強加的點綴。

貫穿整棟老屋的巨石,盡可能保留原貌,僅敲出一人可通過的縫隙。 圖/Jimmy...

將老屋窗戶改造成朝外開放的書櫃,關店時仍保有交流。 圖/Jimmy Yang攝影

用原木搭建穿透式書架,盡量保持空間的通透感。 圖/Jimmy Yang攝影

以書串起彼此生命故事

至於「非書店」是間什麼樣的書店呢?張曉晴並不想強調「選書」,除了自認書讀得不夠多,更多的是她想找回閱讀的自在自適,並以「書」為媒介,與人有深入的思考連結與交流,「『非書』給人一種叛逆、未知的感覺,書是寫來與人對話、激盪思想的,而不是成為單向輸出與總結的課本。」

他們給來訪的讀者空白紙條,寫下當天最喜歡或近期有感的書籍,也發起「書串串計畫」,邀請人們帶著命定之書前來分享,而這些書籍都將成進書的參考書單。「每個人都有自己建構世界觀的系統跟方法,能藉著書串連許多人的內在世界,是件很有意義的事。」

店內到處可見店主與讀者留下想法、對話的痕跡。 圖/Jimmy Yang攝影

店內販售的八寶茶,是張曉晴在新疆老家時,對奶奶日常飲茶的回憶。 圖/非書店提供

帶進外來能量與對地方的認識

張曉晴不諱言開書店是源自私心——希望女兒和同伴們能生活在一個有書店的村莊,讓書店「有機」與來自各方的人長出對話的可能,無需刻意為之,而是自然而成。

於是書店,又非書店,除了舉辦讀書會,他們也邀請才華洋溢的朋友來到這座山城,張誌騰談起甫結束與瑞士樂器匠人Rüdiger的音樂散步之旅,串連水湳洞幾處空間,一群人帶著笛子和手作樂器漫步在聚落,對某些人來說,那或許是他們與水湳洞的第一次接觸。

對於非書店的下一步,團隊勇敢選擇了階段式開幕,邊感受邊探索新的空間運用方式,或是將地下防空洞作為在地藝術展覽的起點,或是攜手更多職人設計課程體驗,即使想法漫天,終會反映出當下最剛好的書店狀態,在與這棟老房的相處中,書寫新的生活故事。

非書店舉辦與瑞士樂器匠人Rüdiger的音樂散步之旅,一群人帶著笛子和手作樂器漫...

非書店不只透過書本和閱讀,也透過對談和Podcast錄製等分享交流。 圖/非書店...

非書店座落在山坡上、緊鄰黃金瀑布,可看見水湳洞的山海景色。 圖/Jimmy Ya...

老屋檔案_非書店

屋齡:60年以上

前身:住家

再生用途:書店、展演活動空間

修整時間:2021~,地下防空洞與二樓尚未完工

設計思考:還原本貌、少即是少、視線通透

◎責任編輯:胡士恩、林亞璇

issue86 老屋 老屋新生 獨立書店 瑞芳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