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生活】進入藝術市場前,必須理解的事

聯合新聞網 沈耿立
藝術家團體Elmgreen & Dragset於2019年香港Art Basel...

根據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的資料顯示,台灣畫廊的總數約莫在200間上下。實際數字的估算只能算是保守,因為近年的藝術市場,掀起一股潮流藝術的熱潮,間接開發出藝術作品收藏的新族群。這個普遍的現象,由目前各大藝術拍賣公司增設線上競投的展覽模式以及拍賣預展裡,幾乎可見30歲左右年齡人潮的集聚而有所擴大。

怎麼開始?去哪裡買?

在藝術交易市場上,購買作品的正式管道,一般來說分為由「畫廊」與「藝術博覽會」所架構出的第一手市場;還有我們時常聽到,屢屢能打破紀錄創造高價,以二手市場為主要業務的「拍賣行」。兩個層級的市場相互依賴,存在著一種共生關係,例如拍賣公司每年舉行春、秋季的兩次拍賣中,許多作品的徵件除了來自想要委託的藏家賣方外,亦有部分出自畫廊的提供;而畫廊也要倚賴拍賣公司,處理每年舉辦多場展覽下來過剩的藝術作品。

藝術博覽會的買賣方式則相對單純,博覽會的舉辦與進行方式如同集會遊行。在不同的博覽會之中,都會組織不同的評選委員會,篩選來自多方的畫廊申請,然後一次性地在固定期間內共同展出。被接受進入參展的單位透過藝術博覽會的過濾機制,作為進場有意收藏的買方,自然能夠得到相對較多的保障。

羅芙奧拍賣公司近來舉辦《無設限.ALL IN》線上拍賣專場,積極深入線上拍賣市場...

買東西看價格,買品質看品牌

藝術圈向來有自己的專有名詞、歷史過程和研究方法,除此之外裡面還夾雜著包含來自各領域產業的買賣方。所以選擇正確的藝術市場供應者,降低藝術品與我們購買疑慮狀態的距離感,是一項重要的關鍵。多數備受讚賞的畫廊、藝術博覽會以及拍賣行,都具有藝術產業該有的嚴謹格式,如完整網站或社群資訊、藝術媒體的曝光報導,以及長期累積出的市場口碑等。

良性的藝術品販賣商,會確保每次的展覽銷售端,都有從選件標準、藝術家接洽、發展創作計劃、合約草擬、生產執行、保險運輸、作品安裝,以及確保作品最後被確實的記錄和公開發表的過程。如果對於這些冗長的產業結構不是那麼清楚,那麽你可以利用上述說明的諸多環節來一一檢視篩選。

你可以參照該畫廊是否缺席香港「ART BASEL」的藝術博覽會,這類型的國際性藝術博覽會,具有相當複雜的申請資格要求,能夠順利入選的畫廊也都是該國一時之選的主力單位。台灣能進入參展的畫廊並不多,每年平均維持在十個單位左右,例如長期關注華人藝術史系統的「大未來林舍畫廊」、特殊聚焦東南亞及台灣新銳的「安卓藝術」、梳理海外華人且營運據點分佈最多的「亞洲藝術中心」、致力亞洲當代藝術也最早西進中國大陸營運的「索卡藝術」、開拓台灣現代藝術並持續深耕當代藝術實驗性的「耿畫廊」、主力推廣台灣現當代藝術的「尊彩藝術中心」、以華人當代藝術為核心更帶有企業品牌資源營運的「誠品畫廊」,它們都是難得幾乎能連年入選ART BASEL名單的畫廊。

羅芙奧拍賣公司近來舉辦《無設限.ALL IN》線上拍賣專場,積極深入線上拍賣市場...

藝術市場既是藝術也是市場

無論是以畫廊為核心的第一手市場,或是拍賣行所經營的二手市場,持續營運的關鍵都在於營利,營利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賣作品。第一手市場與藝術家簽訂猶如演藝人員的經紀合約,負責舉辦展覽並有計畫性的為藝術家長期銷售;二手市場的獲利方式,則來自於透過競標之後的買賣價差,賣方能獲得對比收購作品當時更高的賣價,拍賣行則另外收取交易成功之後的業務佣金。其實這整套理解的藝術買賣公式概念不難,有點像房屋仲介在做的事,只是標的物換成藝術品罷了。

藝術生活 藝博會 Art Basel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