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育華的戀物集】後疫情時代暫止旅行癮良藥:旅遊書
Post Pandemic與New Normal,今年國際媒體上最常提到的兩個詞。
「後疫情時代」是什麼樣子?時間得拉得更遠,幾年後才看得清才能定義;「新常態」又是如何?人類正緩慢摸索且適應中(口罩作為必需品肯定是新常態了)
本是旅遊旺季的現在,我想起最初的長途旅行──我會帶一大瓶礦泉水上飛機,確保十幾個小時不會渴著,也看過女乘客們,提著裝滿保養品的硬殼化妝箱,像是要來場機上美容;2001年911事件後,安檢嚴格,超過100cc的液體不能隨身攜帶,提前好幾個小時報到是必要⋯⋯當時的new normal已是今日的理所當然,我們也忘記曾覺得有多麻煩。
當趨勢專家們預測旅行的new normal會是什麼樣子時,全世界的大家已經好一陣子沒搭飛機了;新常態會是機上不再供應咖啡與茶?不與鄰座陌生人交談?
最近旅行慾發作時,我會上google earth,點開那幾個想念的地址,更會翻開架上的旅遊書收藏,望梅止渴。
旅遊書不只是工具,旅行文學也不遙遠,它們構築起人們對異地場景的想像,就像閱讀詹宏志先生的《旅行與讀書》時,他的小野二郎壽司體驗,在瑞士便裝爬山,細緻描寫的風景與氣氛,讓我覺得也跟著出發了。
精心編輯、有作者觀點的旅遊指南,就像是氣味相投、很「懂」的當地朋友,他不教你怎麼買車票,搭幾號車去機場,而是分享口袋名單,解釋風土民情;例如,讀《Monocle Travel Guide》東京,一篇英國人談潛規則的文章,其中一段「不需要付小費,事實上,這被視為污辱,日本人建立了徹底完美的系統,所有東西按其價值收費,也不會少12.5%,很簡單。」短短幾句,幽默談文化差異(英國餐飲稅是12.5%),會心一笑外,也讓我莫名想起,新宿某個鬧烘烘的居酒屋。
在能說走就走之前,紙上的旅行也可以是趣味盎然的新常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