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陳彫刻處:修復失落的木刻文化,百年匠人技藝變身「木質提案空間」

聯合新聞網 黃怜穎

「我們現在這間雕刻店就是好玩,傳統的東西還是有在承製,比較新的設計或有趣的活動,只要能跟雕刻結合,都可以嘗試。」第三代惠菁談起六、七年前,店裡堆滿木料且空間昏暗,與現在明亮溫暖的氛圍大不相同,第二代陳文才師傅甚至一兩個月內完全沒有工作上門,當年因而萌生收店念頭。

位在台中中區的陳彫刻處。同期成立於舊埕一帶的木刻店,至今僅剩陳彫刻處。 圖/陳彫...

第一代陳珍先生於日治時期創立「陳彫刻」,九十多年的木刻技藝養活了三代人。現位於台中舊埕的這棟老屋,則從戰後一直陪伴著陳家人的生活,第三代希彥和惠菁夫妻兩人的捨不得,六、七年前從改造空間開始,啟動了陳文才師傅和雕刻店的新活力。

位在台中中區的陳彫刻處。同期成立於舊埕一帶的木刻店,至今僅剩陳彫刻處。 圖/陳彫...

台南孔廟的「全台首學」字匾、故宮至善園、日月潭玄奘寺都見證著師傅的好手藝,陳彫刻處一直是走客製化需求,舉凡和木頭相關:刻字匾、神龕、神像、修復古玩、刻木魚、糕餅模、肥皂章⋯⋯皆跟隨著當時的生活樣貌,涉獵的細木作十分多元;尚未進入電腦時代的早期,外銷聖誕燈泡的包裝紙盒刀模也來自木刻,歷經純手工過渡到機械輔助的年代,陳文才師傅對應時代需求所累積的技術和面對改變的彈性,也重新找到施展力道的空間。

陳彫刻處老工具。 圖/陳彫刻處提供。

除繼續承製傳統木刻,也製作木食器、開設相關課程。 圖/陳彫刻處提供。

大學生因畢業製作上門請教「換工」,請師傅教導完成自己設計的木作,同學則協助空間改造。小學生也來了,會畫漫畫的、或家裡開中藥行的配藥幫師傅顧眼睛⋯⋯各自透過擅長的事情和陳彫刻處「交換」學習木刻技藝,「可以認識朋友,又可讓別人來學雕刻,還會有一些新的想法進來。這幾年陸陸續續跟各行各業、各種年齡層換了很多工,交換了很多生活底蘊。」因換工產生更多預想不到的連結和互動,惠菁形容有很多事都是順著契機慢慢發酵,也嘗試緩慢地修復現代生活中失落的木刻文化。

小小的店,是陳文才師傅的工作空間,也是手刻習作課程的上課空間。 圖/陳彫刻處...

從小朋友到成人,都可以走進來,認識這間生活雕刻店的過去與現在。 圖/陳彫刻處提供...

又也許真正失落的,是現代人忙碌不安的身心。因換工而起各種客製木作課程,為貼近日常,陳彫刻處進而設計了生活食器如攪拌匙、木盤課,充分利用舊木與邊料,樹木成材是幾十年到幾百年的時間養成,由此推廣惜物,透過手刻習作,進入另一個生命循環。多次試驗調整,更結合台灣信仰文化推出「刻一尊心裡佛」,以手帶心,手上的木材成了反映自心的鏡子,順著雕刻者的心長出面容,陳文才師傅說:「得順著木頭的紋路刻,要跟木頭對話。如果硬著來,不順著紋理走,木頭就是會跟你反抗。」修心則順心,靜下心來專注於雕刻刀的運行,感受古老工藝,也修復了生活裡的煩躁心靈。

修心則順心,靜下心來專注於雕刻刀的運行,感受古老工藝,也修復了生活裡的煩躁心靈。...

店裡的每一樣工具陳文才師傅都帶著小孫子體驗過。每一年農曆春節過後的開工日,師傅還...

從傳統雕刻店到「木質提案空間」,邊走邊學找方法的日子裡,將富含歷史文化的技藝展開來,將自己敞開,開放成一個交流平台,也正因為沒有辦法預期誰會走進來,反而為陳彫刻處創造了有趣的流動。眼前70歲的陳師傅,越活越年輕。

陳彫刻處 雕刻工藝 陳文才 文化修復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