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旅行】搭乘鐵道,前往那些沒去過的台灣祕境
至今我還清楚記得,火車準備停靠福隆站時,母親雙手往上拉開車廂的窗戶,探出頭,一手抓著錢、一手向月臺上的小販揮著,大喊:「便當!」我猜想就是那段幼年陪伴著母親從台北回她故鄉宜蘭的回憶,在我小小的心靈埋下愛搭火車的幼芽。從小,只要聞到汽車油味就暈車的我,鐵道一直是生理上最舒服的移動方式。不但可以準確安排時間,還能在移動中同時閱讀、飲食和閉目養神。相較之下,我總覺得開車旅行太辛苦。
鐵道旅行可分為旅行團與自由行,台鐵在上個月宣佈,年底將配合全新設計的「鳴日號」環島觀光列車,推出十四款包辦食宿的「郵輪式」套裝旅行團。這種鐵道旅行的模式,全世界最早的文獻紀錄出現在1841年,英國人湯瑪斯・庫克(Thomas Cook)原本是浸信會傳道士,他為了招募人們從萊斯特(Leicester)到12英里外的拉夫堡(Loughborough)參加一個戒酒大會而刊登了廣告。他向鐵路公司磋商如果票價減半,他就能招募到兩倍的旅客,結果真的大受歡迎,可說是鐵道旅行團的先驅。他因為發現這項商機轉而經營旅遊業,後代甚至發展為國際知名的湯瑪斯庫克集團,直到2019年才破產倒閉。今日萊斯特車站外,還立著他的雕像。
認真說起來,個人鐵道旅行的觀念,早在1916年就已經在台灣出現。當時日本總督府的鐵道部為了推行觀光,定期出版《台灣鐵道旅行案內》刊物,鼓勵大眾搭火車自由旅行,直到1942年,一共出版了十二期,詳細收錄鐵路時刻表、地圖,還有沿途風景名勝與土產介紹,和今日旅遊書的內容幾乎無別。時至今日,我在日本、英國、法國和義大利都搭過當地的鐵道系統旅行,和這些國家相比,台灣鐵道的票價實在太便宜,身為台灣人不多多利用,實在說不過去。
鐵道旅行最迷人之處在於,你可以事先規劃好目的地,也能沒有計畫就跳上每站停車的區間車,任憑它帶你到不知名的小站,追求盲目漫遊的驚喜。坐在車廂中,火車的窗就像一幅畫,看著陌生景色不停變換,是我覺得鐵道最療癒人心的地方。我曾為了吃便當而搭火車;也曾因為連續失眠,跑去搭火車反而在車上睡了一場好覺。幾年前迷上老建築,為了尋找碩果僅存的木造車站,又跑去搭火車。我從台北出發,花了好幾天的時間,一路沿著西海岸的縱貫線鐵路向南逐站尋找木造車站,最後再從東部鐵路回到台北,整整繞了台灣一圈。我算了一下,台鐵環島鐵道主線上,沿路大約可拜訪十三座木造車站,如果把廢站、支線和林鐵的木車站也算進去,全國約現存三十座「木車站俱樂部」成員。
除了尋找台灣老車站,老火車也一樣很有看頭。如果想看蒸汽火車頭,彰化車站碩果僅存的扇形車庫是絕不能錯過的巨獸聚集之地。如果想搭台灣現役最後一臺「藍色平快車」,那你就得安排一趟南台灣旅行。
它的正式名稱為「普快車」,是台鐵延續早期平快車的一種慢速通勤車。車上無冷氣,不對號入座,外觀藍色,因此常被稱為「藍色普快車」或「平快車」,目前一天只有往返一趟,分別為上午10點40分從枋寮出發的3671號次,以及下午4點10分從台東返回的3672號次。全線共十一個停靠站,除了體驗古董車廂的搭載樂趣,同時能見到東、西海岸線美景,以及穿過三十六座大小隧道。尤其窗戶可打開來,感受被台灣海峽與太平洋兩種海風吹過臉龐的滋味,就值得你立刻背起行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