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旅行】喜歡看植物的蔡珠兒,走島看花,最終看到自己
不,我要講的,不是二月櫻花三月柚花,四月海芋五月油桐,九月欒樹十月芒花⋯⋯這種看法,太容易了,不好玩啦。我說的看花,是看草,看樹,看果,看苔,看菇,看一切花木植物,然後看到自己。
觀看,是我們認識外界的主要方法,人類感官有八成來自視覺,然而怎麼看、看什麼,其實需要練習。說到看花,一般只知「數大就是美」,要盛放滿開、澎湃壯觀,我們才看得到,腦中的圖像單位很大,畫質很粗,細節模糊,導致另種目盲,對微物視而不見。
數大一定美?
我的伴侶就很有代表性。散步的路上,指個蔓藤給他看,明明就在鼻尖,他卻四顧茫然,連聲追問「是什麼?」是雞屎藤啦,白瓣紅心的細緻小花,很可愛吧,葉子還可以做粿,我們在香港吃過喔。我絮絮講了,他也頻頻點頭,然後過幾天再看到,他渾然不識,完全失憶。
是啦,又要怪教育,生物課只教光合作用,沒教我們辨認植物,無形無名,當然看不到也記不得。但是我後來知道,這種「無法在周遭環境注意到植物」的人,學者稱為「植物盲」(plant blindness),其實很普遍,全球有成萬上億人(噢你也是嗎?),因為無感,近年來,植物學和生物課程也大量消失,人類正在加速失明。
罹患植物盲
對,罹患植物盲不會死,但感官有缺陷,會錯失很多樂趣,尤其旅途中。植物,就像景觀、建築、音樂、食物,是認識一個地方的線索,多知道一樣,就多一種玩法,多一個次元。
台灣植物茂美,今年在島內旅遊,待得久看得細,大半年玩下來,見識更長,讚嘆愈甚。譬如阿里山,我已去過好多次,最近這趟,在香林神木附近的林蔭間,發現數處蘭蹤,青鬱闊葉,淡紫花蕊,修長飄逸,栩栩欲飛,是台灣原生的根節蘭,有好幾個品種,這種花距往後捲翹的,叫「反捲根節蘭」,幾年前還上過郵票呢。
一枚小紅菇
去小笠原的山路邊,濕潤幽深,青苔上落著小花,點點朱紅,不對呀,針葉林哪來這種花?湊近細看,原來不是花,是一種小菇,纖細如釘,豔紅如霞,帶有柔亮的絲絨感,綺麗又詭異,啊呀美成這樣,一定很毒吧。
在臉書發文求問,都說美,但沒人認識,有人說「你發現新物種了」,我居然也信,半喜半疑暈陶陶。沒帶圖鑑,上網查找,對真菌分類又不熟,只好盲人摸象,一科科去檢索比對,盯了幾個小時,終於找到了(也幻滅了)!原來它叫「緋紅濕傘」,是一種蠟傘科的小蕈,北半球林地常見,最意外的是,這絕美的菇竟然無毒,可以吃呢。
離島就更驚喜了。今年第一次去馬祖,碧海青空,花樹蘢蔥,恍惚以為到了希臘某小島,但滿目綠意,又像夏威夷。相思林裡,熊蟬放聲大叫,老屋石牆上,薜荔濃密成蔭,纍纍結著肥碩果子;剛硬的岩壁間,野花繽紛,冒出嬝娜的月見草,南國薊,彼岸花,金銀花,洋商陸,粉紫油黃,襯著寶藍海色,是台灣本島見不到的構圖,美呆了。
馬祖紫珠和破布子
馬祖特有的植物,更是迷人。海邊石崖有耐風的濱柃木,又叫馬祖紫檀,小葉墨綠油亮,枝幹蒼勁虬結,是木雕良材。村間路邊,隨處可見馬祖紫珠,像台灣的杜虹花,但矮小清秀,珠串更鮮明。裸岩中的長萼瞿麥,粉紅花蕊清逸出塵,有夢幻感。地上匍匐的馬祖卷柏,細瘦如苔蘚,但是很神奇,根部會縮起捲成一團,隨風飄動,落地碰到水,就能伸展舒卷,生命力強韌可敬。
植物透露許多訊息,例如北竿橋仔村的山坡邊,我發現幾棵野生的破布子,滿樹結著淡橙果粒。馬祖人多是閩東移民,屬福州菜系,並不吃破布子;但橋仔村以前是繁榮港口,族裔多元複雜,想必是閩南籍或台灣來的移民,帶進了破布子。
花木風土app
多識草木蟲魚,好處說不盡,可以練眼力,拓寬視野,提高肉眼的像素,進一步能練記性,練知性,以小見大,看到一花一葉背後的土質、節候、歷史和文化,萃取出地方知識(local knowledge)。當然啦,也可以美學系,什麼都不理,純然賞心悅目,靜觀自得。
台灣的植物和地形,包山包海,豐富多樣,風景點偶有志工導覽,但一般村鎮山野,只能靠自己摸索查找,我常盼望有地方達人帶路,講解當地植物。更徹底的辦法,是開發各地的風土app,能辨認地域植物(最好還有其他生物),還能標示周遭的山名地質,就像觀星的Star Walk一樣,不用查得半死,舉起手機一掃,立馬分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