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尤/在印度,友情是婚姻的基礎

聯合新聞網 印度尤
印度婚禮滿滿的家族親友。 圖/印度尤提供

有一次,我無意間閱讀到印度裔美籍作家斯里尼瓦桑(AV Srinivasan)的文章,斯里尼瓦桑專為美國的印度教徒籌辦婚禮,他大膽地定義了傳統印度教徒對婚姻的信念——婚姻的基礎是友情,而非愛情。印度13億人口中,有近八成是印度教徒,他們的宗教信仰、生活文化、價值觀念乃至意識形態,也形塑了印度的主流樣態。當然,各地風俗民情會受到各種因素影響,難以一概論之,但我對於斯里尼瓦桑「友情為婚姻的基礎」,倒是深信不疑。

印度教婚禮有個重要儀式,祭司在方形帳篷下,準備一個大火盆,裡面灑滿各種帶有吉祥祝福含義的香料與米粒,新郎和新娘牽著手,或新郎身上綁著紅色腰帶讓新娘牽著一起走,繞著象徵著火神阿耆尼(Agni)的火盆繞行七圈,部分地區習俗是走七步,並唸誦婚姻誓詞,儀式結束代表兩人的永恆承諾,會成為七世夫妻。

薑黃粉與米粒,代表祝福也代表堅固相守永不分離。 圖/印度尤提供

不過,那個我一直以為是愛情的婚姻誓詞,講的卻是「友情」。繞行火堆時,新人會念誦「Sakha saptapadii bhava sakhyam te gameyam. Sakhyam te mayosaha sakhyam te mayostaha」,意思是「跟隨這七個步伐,你將成為我的朋友。願我值得你的友誼。願我的友誼使我與你同在。願你的友誼使你與我同在。」當然,綿延千年的傳統祝禱誓詞中,或許是用友誼隱晦地宣誓愛情,但當代印度仍以指配婚姻為主流,就連已經移居到國外的印度人,很多都還是接受家中長輩的指配婚姻,我相信婚姻裡的友情成分是遠比愛情更高的。

指配婚姻並非最傳統保守的「結婚當天見」,推薦大家去看Netflix近期火紅又充滿爭議的實境秀《印度媒婆》(Indian Matchmaking),裡面討論了印度媒婆產業鏈、家族婚姻觀還有新一代年輕人的擇偶條件,他們也會見面、嘗試相處,並加入工作、學歷、長相和價值觀等不同的考量。但是,印度和我們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家庭乃至家族對於個人婚姻的影響力。

用一個很簡單的比喻來說,現在台灣有很多人使用Tinder、iPair、Coffee Meets Bagel等交友軟體,希望脫單找到另一半,這是很私密也很個人的過程。但是,在印度,這個交友、婚配的過程,就像是爸媽、叔伯姑舅還有不知道幾等親的人,都跟你一起盯著螢幕做決策的過程,那是一個大家的決定。

印度教傳統婚禮儀式用的神像。 圖/印度尤提供

也就是說,前面提到的「友情為婚姻的基礎」,指的並非你和你另一半的友情,而是你另一半和你家族成員的友情——你的另一半得要是大家的好朋友。特別是進入婚姻之後,除了德里、孟買、班加羅爾等新型大都會,出現越來越多小家庭的生活形式,印度多數地方仍以三代同堂、同村家族為主,進入婚姻就真的是進入家族,這也是為什麼印度人很常在參加婚禮的時候,眼神俐落地為後輩物色婚配對象。因為在婚禮這種場合,會受邀參加的大多是門當戶對、背景相當、宗教信仰與成長環境相似的家族,挑到可以當好朋友的機率自然大大提升。

友情在印度婚姻之中的支持力量不容小覷,很多時候反而讓愛情變得可有可無,畢竟婚姻是家族的而非個人的,愛情成了加分作用,友情則是必要基礎。

◎責任編輯:胡士恩

婚與不婚 印度尤 印度媒婆 NETFLIX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