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完成,生命教育才剛開始——「新竹動物園」成為支撐每個新竹人長大的溫柔力量

聯合新聞網 黃怜穎
交會於動物園的不同生命個體展開各種連結,任何互動都可以是發揮生命教育價值的起點。...

成立於1936年,台灣現存最老的動物園在新竹,在不同世代的新竹人心中歷經繁華到老舊,2017年5月休園整修,2019年底以嶄新面貌重新開放已一年多。投入參與動物園再生計畫的新竹市政府市長室秘書湯千萩,與邱文傑建築師團隊一同進行改造設計,新的動物棲地、民眾遊逛路線和設施令人耳目一新,這一切硬體環境的背後思考,對湯千萩而言,是孵了兩年的夢實踐了第一步,交會於此的不同生命個體繼續展開各種連結,任何互動都可以是發揮生命教育價值的起點。

改造後的新竹動物園令人耳目一新。 圖/鄭弘敬攝影

一棵樹的概念

「我每次向別人解釋新竹動物園的概念,其實很簡單,就是一棵樹,從上到下有林上(樹冠)、林中(樹幹)、林下(地面)的概念。」進了大門,先見到樹梢,鳥的生態就在其中;慢慢逛,林中有小松鼠、浣熊;林下則有草食動物伊蘭羚羊、水邊動物河馬,「遊走過程裡會接觸到各種生物,都可以是生命教育的場域所在。」湯千萩描述園內起起伏伏的路徑,其實就是呈現了林上、林中和林下的設計思考。

這一路除了讓孩子認識不同棲地的動物,也能稍對森林生態的架構有所理解。「一直走到『食物森林』,算是動物園的心臟,那裡完全沒有所謂動物園的動物,可是生命在裡頭循環。」林上的樹葉落下,被林下的小動物用來築巢,結了果實掉到地上繼續提供土地養份、再長出植物,動物會來吃、會攀爬,帶孩子從食物森林開始探索生命旅程。

園內起起伏伏的路徑,其實就是呈現了林上、林中和林下的設計思考。 圖/湯千萩提供

新竹動物園設計手稿。 圖/湯千萩提供

感受細微的生命

食物森林裡的「食物」是要給草食動物吃的,湯千萩領著鄰近動物園的竹蓮和東門國小孩子先認識植物,學習播種、澆水、除草照顧,看植物長大會有成就感,「現代都市的孩子能夠透過跟植物的相處,感受到很細微的生命感,好不容易看它長大卻被蟲咬,孩子就哭了,告訴孩子:給蟲吃也是在幫助另外一個生命,毛毛蟲會變成蝴蝶!當再度看到食物森林都是蝴蝶,孩子又好開心。生命教育真的很有意思。」

遊走過程裡會接觸到各種生物,都可以是生命教育的場域所在。 圖/鄭弘敬攝影

孩子最期待的是「餵食」。湯千萩笑著說:「可沒有那麼容易,他們要先跟著Keeper(飼養員)打掃籠舍,要搬籠子、要清潔動物大便。如果當天有動物生病,獸醫也會跟來,孩子就會見到獸醫跟Keeper的互動。」在照顧體驗中對生命更有感覺,也會透過天竺鼠或小白兔教孩子如何安靜地撫摸動物,「我都會想,如果有一個小孩長大後變得暴戾,他可能小時候沒有好好被風吹過,沒好好看過一片葉子,沒好好摸過動物的毛。」在湯千萩心中這正是新竹動物園可以做也正在做的,讓3到10歲的新竹孩子經歷種植食草、體驗照顧動物,不是多偉大的理論,但孩子可以從勞動中感受,「我們只種種籽在孩子心裡,沒有要教他們什麼。有一天種籽在心裡長大了,孩子會想起動物園,也許他會對世界更有愛。」

至於到底什麼是動物園的生命教育呢?也許動物園的生命教育就是製造回憶,「這座動物園給上一代新竹人也是這個東西。」城市生活的記憶隨著人帶往未來,與動物園互動的記憶可以是支撐每個新竹人長大後的溫柔力量。

動物園互動的記憶可以是支撐每個新竹人長大後的溫柔力量。 圖/湯千萩提供

互動,生命相互滋養

「生命教育不會只在動物園裡。」湯千萩提到新竹動物園改建時,同仁們在休園期間組成「行動動物園」,帶著爬蟲類等小動物到學校,才發現,不是一定要見到大象或長頸鹿,任何可以親近的小動物都能讓孩子專注聆聽並且獲得滿足。

另一環生命教育對應的,是動物園內部的員工。專業照顧動物的Keeper需具備同理心和敏感度,包含面對動物的死亡,「我們有『臨終關懷』,是關懷這群『照顧者』而不是動物。如何面對、處理悲傷,我們也正在學。」

城區存在這樣一座探索生命的野島,認識其他的生命個體也重新認識自己,是新竹孩子莫大的幸福。

另一環生命教育對應的,是動物園內部的員工。 圖/湯千萩提供

◎責任編輯:胡士恩

新竹再發現 新竹動物園 生命教育 邱文傑 新竹公園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