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技、道德辯證到藝術呈現:空總C-LAB《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
隨著時代的演進,科技發展從硬體,更進一步轉往生物科技的發展,各種如複製羊的試驗、基改食品、人工器官與人工代孕等各類生物科技,正快速研發,也逐漸改變人們對於道德、思潮的改變。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舉辦「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展覽,邀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邱誌勇擔任策展人,以「生物科技藝術」為主軸,邀請15組國內外藝術家創作,以藝術手法讓觀者對於生物科技的發展,啟發思考模式。
大家乍聽生活科技藝術可能感到陌生,但提到基因改造、複製羊、甚至複製人,以及各種人工器官的發明,就能相當有感,生物科技引發各種討論,從人類基本建立的道德模式,到人類與物種的共存,甚至數位科技的互相影響,彼此都息息相關。
「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展覽中,藝術家們以數位科技的創新實踐,結合藝術的手法,加上每位藝術家對於未來的想像力,從藝術角度提供觀者思辨、挑戰與道德重新建立的觀賞體驗,也加強大家對於生物科技印發的倫理、政治議題的探討意識。
展覽中,藝術家們緊扣混種、轉殖與創生三大主軸,藉此體現出人們與生物、科技混種後的各種想像;基因轉殖後的倫理議題,以及以數位科技發展而出的創生。
藝術家黃贊倫的作品《大衛》、《安妮》、《蘿莉塔》,就以人體的「異體移植」為概念,創造出人與動物的混合體,彷彿是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卻也讓人思考本質的議題。來自日本的「另類農場」作品《改造樂園(貓)》,以基改蠶絲製成發光的絲綢產品,讓激進科技與傳統工藝結合,讓人省思道德的界線。
植物科技也是藝術家觀察的焦點,聚焦社會設計的藝術團體「動態自造實驗室」,作品《流動》將電能、植物結合,反映出能源與環境間的共存問題;Y2K作品《生物訊號_模控》,以訊號控制植物生長,象徵人類科技介入環境自然發展的現象。國外藝術家更提出多樣化的反思觀點,美國的保羅.凡諾斯(Paul VANOUSE),以DNA採樣技術創作《潛在的圖形草案—燈箱》,對於遺傳宿命說提出質疑;荷蘭的阿恩.亨德里克斯( Arne HENDRIKS),則以《超神奇縮小人》為虛構文本,提出縮小人類或許更能節省資源,與地球自然環境共處。
「虛幻生命」展原預計去年展出,受到疫情影響,實體展覽在2021年3月13日開展,並將舉辦一系列講座,3月17日由數位政委唐鳳、策展人邱誌勇及參展藝術團體「動態自造實驗室」藝術家李柏廷共同對談,以「社會設計的隱藏關卡」為題,探討從綠色能源到人們與自然關係。
《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展覽資訊
展期:2021年3月13日至5月23日
地點:C-LAB圖書館展演空間1、2樓(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