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若齡專欄】愛上有溫度的歐洲網購,應該不用急著剁手

聯合新聞網 陳若齡
圖/陳若齡提供

趁著農曆新年回台,疫情時的「平行世界」稱號果真不假,生活中除了口罩戴得更好更滿,一切如常。和親友敘舊,大啖小吃美食和走逛幾個想去的展覽與景點,徹底滿足因阿姆斯特丹封城而缺乏的熱鬧氛圍及人際接觸。

換個情境生活,才發現疫情時養成的網購習慣竟一時難以戒除,即便是美物當前,但考慮接著還要去別處辦事,或物品體積稍大過重,又或還在猶豫是否要買,除了必須當下享受的熱乎美食或僅實體販售的商品,最終多還是自網路選購。網購,原來已成為我的新日常習慣。

新發現的小農、肉販平台,這網站照片把他們拍好帥。 圖/Boeren van Am...

在歐洲網購,自然不比台灣便捷,台灣或該說亞洲的電商發展相對成熟,不僅商品選擇豐富多元,還要比速度,24小時甚至更快到貨的效率,對歐洲人來說就很傷感情,那到底在這兒網購還有什麼樂趣呢?

就觀察,疫情發生前網購大多只是滿足省時省力,方便比價的需求,甚至因為缺乏實物感受和互動,在重視生活手感工藝的歐洲,未必討喜;然而,疫情發生後,因為封城,幾乎讓所有非民生必需品商店都被關閉,為降低被感染風險,就連對數位操作不甚熟悉的銀髮族或原本偏愛實體選購的人,也不得不轉向網購懷抱,龐大的需求,加速很多原本沒有鋪展電商的小店數位化以及代購的發展。

網購從補充日常消費的角色,變得不可或缺,最關鍵的是,它拉近了因疫情造成的距離,尤其是那些一時難以再訪之地、重溫之味。雖然物質不是一切,但多少能填補想念。網路購物於是多了以往所沒有的意義,而且還能和過去不太會直接採買的農家小店接觸,實質發揮互助的社會功能。

像是疫情在歐洲爆發初期,很多荷蘭花農陷入需求銳減必須銷毀成果的困境,許多社團發起呼籲,透過網購,既能幫助到花農,買家如我及朋友們,也以很優惠的價格購得美好。類此,農家配好的有機蔬菜、新鮮野菇和走地雞蛋,又或是社團裡推薦的種種台灣媽媽味,成為我在疫情最磨人意志時,排遣宅家時光和飲食選擇的救贖。

去年花農因疫情受災時,社團揪起和花農網購花束,既能助人,收到也快樂。 圖/陳若齡...

尋找並挑選小農或優質食物箱,成為宅家網購新樂趣。 圖/陳若齡提供

另一大仰賴網購的日常必需是咖啡豆,除了原本幾家在地的烘焙咖啡,嘗試訂購了荷蘭品牌「The Coffeevine」,這是每個月由專家提名盲測三款單品咖啡,然後按整年或單月選購送貨上門的咖啡箱服務。他們選用過來自全球200位多咖啡師烘焙的豆子,無關乎名氣,只重視咖啡豆的質量、新鮮和烘焙技術,而且每次收到的豆子都不會重複。像最近一次訂購,我收到來自柏林、巴黎以及倫敦知名的Square Mile共三家咖啡館的選豆,在家就能喝到世界各地的好咖啡。

最近一次收到The Coffeevine的咖啡箱,有分別來自倫敦、巴黎和柏林三家...

有趣的是,在訂過幾次咖啡箱後,透過一次採訪認識了品牌創辦人Alex Kitain,並在夏天疫情稍緩的日子,由他領著走逛好幾家阿姆斯特丹值得一訪的咖啡館和小店。當然,我沒忘記提醒他,台灣也有很多頂尖咖啡館,沒想到他立馬拿出手機秀出他曾到訪台灣去過興波咖啡和Fika Fika Café的記錄,在官網也有推薦,當下倍感親切,網購真的串連起了人與人的情感吶(至少串起我的)。

Alex推薦阿姆的咖啡館之一uncommon cafe,到訪那天老闆恰好和他都穿...

疫情加速了電商成長,網購變成更多人的日常,也意味著商家不僅是把商品漂亮展列或送貨很快就好,更多時候我們已不再是單向的購物,需要更多互動(即時回覆)與體驗感受(想想那些因IG或臉書朋友圈分享推播而消費的經驗)。最終,網購也可以是充滿情感、有意識的消費。

後記:thecoffeevine.com除了訂閱咖啡,也很建議看看Alex對每月合作咖啡豆深入淺出的介紹、他的咖啡師好友故事,以及體驗推薦的城市咖啡指南,豐富整個購物體驗還長知識。又,才發現台灣似乎有代理商和他們合作,訂起來或許更方便,就找找啦。

◎責任編輯:胡士恩

阿姆斯特丹 陳若齡 The Coffeevine 網購 質青消費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