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聆聽寂靜,極地探險家厄凌・卡格:人類的所有問題,都源自人對寂靜的抗拒

聯合新聞網 厄凌・卡格

編按:法國哲學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曾如此主張,人類的所有問題,都源自人無法獨自一人安靜地待在房間裡。疫情期間,居家自處的時間變長了,有更高的頻率會覺得無聊,但這或許也沒什麼不好?不用急著把自己接上電源,試著停下來,想想自己到底在忙什麼。

混亂是我們腦袋的基本狀態。這跟我年少時的認知剛好相反。

我花了很長時間才瞭解這一點,原因在於我的一天經常處在「自動駕駛」的狀態。睡覺、起床、滑手機、沖澡、吃早餐、出門上班。到了公司,我回信、開會、閱讀、與人交談。我和其他人對於一天該怎麼過的既定認知,左右我一天的生活,直到我再度躺下來睡覺為止。

每當我掉出常軌,靜靜獨坐室內,無事可忙、眼神放空時,混亂就會浮現。人很難只是坐在那裡,什麼都不做。任憑各種誘惑浮現腦海。自動駕駛時運作良好的腦袋也不再管用。無所事事並不簡單,周圍安安靜靜,沒什麼事發生,而你獨自一人。這種時候我常會選擇去做其他事,而不是任由寂靜將我填滿。

漸漸地,我發現我的很多問題,其實都源自這樣的掙扎。

面對磨光我們的耐心、干擾寧靜生活的種種噪音、干擾、簡訊和通知,唯有一個解方:寂靜...

我當然不是第一個這麼想的人。法國哲學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曾經針對無聊提出他的理論與見解。早在1600年代,他就如此主張:「人類的所有問題,都源自人無法獨自一人安靜地待在房間裡。」換句話說,獨自一人不說話,不做任何事,只是存在,伴隨而來的侷促不安,並非1950年代的電視、90年代的網路,或更後來的智慧型手機出現之後才有的現象。這一直是個問題,而巴斯卡或許是史上寫下這種感覺的第一人。

永遠想找事做的衝動,例如看電視影集、玩手機、打電動,其實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需求,而不是原因。這種不安,打從出生就跟著我們,是人類的自然狀態。巴斯卡說,當下令人痛苦。而我們的反應就是不斷尋找新鮮的刺激,把注意力轉到自身之外。

從上個世紀以來,讓人分心的事物自然是大量增加,這個趨勢顯然還會持續下去。我們活在噪音年代裡。寂靜幾乎絕跡。

蘋果電腦的創辦人賈伯斯不僅深知他推動的新科技所帶來的好處,也很清楚其中隱藏的危險。賈伯斯會限制自己的小孩使用蘋果產品。而我相信賈伯斯不只是目光遠大的行銷天才,更是負責任的父親。

根據一份常被引用的研究,人類的專注力比金魚還差。2000年時,人的專注力還有12秒,金魚則是平均9秒;時至今日,人的專注力只剩下8秒。針對金魚的研究應該很有限,因此對於研究數據不應照單全收。我之所以提起這份研究,主要是為了它提出的結論:隨著每一秒過去,我們愈來愈難專注在一個主題上。

美國作家大衛.佛斯特.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跟我屬於同一個世代。從他的評論中,可看見巴斯卡的影子:幸福(為生命、為意識這份禮物長保喜悅和感激)的另一面,就是壓得人喘不過氣的無聊。把心思專注於你找得到的最單調乏味的事物上(報稅單或電視轉播的高爾夫球賽),前所未知的無聊就會如陣陣波浪將你吞沒,幾乎要了你的命。

但他的結論是:只要破浪而出,你會像在沙漠中行走多日之後喜獲甘霖。

華萊士的方法是接受無聊,然後設法改變它。也就是說,儘管周圍環境了無生氣,逼人窒息,也要找出讓自己運作良好的方法。換句話說:即使沒有空氣,也要想辦法呼吸。

「無論是與生俱來或後天制約,重點在於找到枯燥、瑣碎、無謂、重複、無意義的複雜的另一面。一言以蔽之:讓自己不會無聊。」華萊士道。我在不會無聊這個詞停下來。或許應該倒過來想:偶爾覺得有點無聊,或許也沒什麼不好?不用急著把自己接上電源。停下來,想想自己到底在忙什麼。我想這也是華萊士想說的。上小學時,他曾經跟母親提過他的雄心壯志:「我要創作一部偉大的戲劇,但要等到所有觀眾都無聊得離開了戲院、只剩下一個人的時候,這齣戲才開演。」

這種狀況唯一需要的就是耐心,我喜歡。

大塊文化《聆聽寂靜》書封。 圖/大塊文化提供

厄凌・卡格(Erling Kagge)

1963年生,是挪威探險家、作家、出版人,也是三個女兒的父親,是史上第一位徒步踏上「三極」(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的探險家。

◎ 本文摘自大塊文化出版《聆聽寂靜》,原章節標題為〈人類的所有問題,都源自人對寂靜的抗拒〉

◎ 責任編輯:翁家德

當代冒險 選讀 大塊文化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