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胡晴舫:理財是降低風險,人生投資是冒險

聯合新聞網 採訪、文字整理/林崇發

別以為投資只是管理收入支出、買賣股票和基金,將複利的概念和力量應用在人生各個範疇上,帳戶有更充裕的資本外,人生也會變得更豐裕。《500輯》邀請五位港台不同領域的代表,他們都有經歷過人生和創造的高低,也有過金錢的問題和深度的思考,看看他們如何看投資。

Q1:你怎樣定義「理財」和「投資」?

胡晴舫:區別「理財」和「投資」的關鍵應是「風險」。理財乃就整理手邊的資產,譬如月薪的支配,每個月多少錢拿來家用,多少放固定存款、付貸款、娛樂費、教育費,理財帶有節制的意味,像分配水源一樣去澆灌人生,目的其實是在減低人生的「風險」。投資則不一樣,投資是賭注——當然賭注也分有把握和沒把握的——在賭當下還看不到、但期待將來會發生的資產。投資需要跳躍,跳躍可以是更上一層樓,但也可能摔地,所以有風險。「理財」是日常,是生活的基本;「投資」是冒險,是人生的想像力。「投資」需要點膽識,沒有擔保,但若對人生有一點想法,想要改變人生,「投資」卻是比「理財」更重要的一步。

胡晴舫|作家、文策院首任院長,出生於台北,畢業於台大外文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戲劇...

Q2:哪一個人生階段,你意識到需要「理財」和「投資」?

胡晴舫:年輕時我參加過一本台灣理財雜誌的創刊叫《Smart》,專門報導個人理財的工具,後來去了香港創投公司工作,加入大中華市場的戰役,加深了我對資本世界的觀察與理解,才知道「投資」這件事離我很遠,因為我是一個沒有資本的人(無論是社會資本或金錢資本),又非創業奇才,我這類普通人只有終生理財的命,而所謂「投資」僅限於個人開戶、買買基金或貸款置產而已。但後來發現,投資可分有形與無形 —— 社會資本我沒繼承到,金錢資本我做不到,但文化資本卻是操控在我自己手上。改變人生的品質,一大筆錢財和物質上的富足不見得是唯一方法,也可以是提升人生眼光、教育自己、澆灌自己,涵養自己的智識與胸襟,對我來說,這些是最真實的投資。

Q3:一路走來,你做過最有價值的「投資」是什麼?

胡晴舫:進入社會之後,我學會體認自己的「價值」。二十幾歲時寫了一本書叫《濫情者》,基本上就是一個年輕人企圖與世界談戀愛、明白對方並不愛自己、然後失戀放手的故事。就大概在那時,我明白了社會資本、金錢資本和文化資本的差異。我也知道了我投資不了房地產、沒錢買股票,但每個月我可以去看戲、聽音樂會、買書、看電影,我可以投資自己,讓自己變成不一樣的人。第一次進法國羅浮宮參觀,只覺得琳瑯滿目的藝術品美到我喘不過氣來,眼花亂,心臟怦怦跳,說不出話來。直到今日,我還是覺得難以呼吸,心情激動,但至少能心平氣和站在一幅畫前,看懂眼前這幅畫。看不懂變成看懂一幅畫的這段距離,就是我為自己所做的投資——時間、金錢、精力的付出。

Q4:30歲前後關鍵的理財思維和操作是什麼?如能時光倒流,你會做得不一樣嗎?

胡晴舫:理財乃在降低人生風險,不使自己金錢匱乏,但不只是懂得存錢而已,也要在能力範圍內做適度的投資,包括教育自己,因此我會鼓勵年輕人花錢,去看這個世界,體驗不同的人生。我很幸運在年輕時便明白了這件事,很多事情一定要在年輕時去做,像是談戀愛、接觸大自然、讀懂幾本書、結交幾個好友。這些無形的投資終究會匯集成人生的資本,回到自己身上。千萬不要讓貧窮限制了自己的想像力,人生充滿各式各樣的可能性,要放寬心,不要嫉妒他人,好好享受當下,讓生命牽引自己到更遠的地方。

◎責任編輯:林崇發、胡士恩

投資理財 胡晴舫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