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財經作家渾水:打破成見和界線,變成更有價值的斜槓族

聯合新聞網 採訪、文字整理/林崇發

別以為投資只是管理收入支出、買賣股票和基金,將複利的概念和力量應用在人生各個範疇上,帳戶有更充裕的資本外,人生也會變得更豐裕。《500輯》邀請五位港台不同領域的代表,他們都有經歷過人生和創造的高低,也有過金錢的問題和深度的思考,看看他們如何看投資。

Q1:你怎樣定義「理財」和「投資」?

渾水:只要跟金錢相關的決定,不論是消費、買賣資產,都可統稱為「理財」;而「投資」是,當你預期那個標的、股票、計劃、事業、考專業資格,各種未來會升值的人事物,會帶來額外價值和回報的,都是「投資」。一個人有錢的需求,就開始有金融的需求,例如貸款;在操作過程就必遇上「風險」,便自然而然學習利用「對沖」去管理風險。

渾水|本名黃兆祺,以斜槓人自居的30歲香港財經作者,著有四本書,擔當上市公司董事...

Q2:哪一個人生階段,你意識到需要「理財」和「投資」?

渾水:我在大學時期開始理財,開始有獨立於家庭的生活,便有更多的開支,也開始有收入,如家教賺錢,有收入便想管理好這些「財」。而「投資」的開始,是當時發現收入進不上開支,例如要追女生,便多了一份自己以外的支出,便開始想多一份收入來源,也就開始幻想投資帶來回報。初衷並不神聖,就是有點貪心和想不勞而獲,例如在各處新聞都聽到加密貨幣漲很多,或是哪檔股票漲很快,這些都是誘惑,但在學習和進場後,過程會令人修正這些思維,調整出適合自己的風格。

第一次進場,我買恆大地產,當時三塊左右,那段時間的市況不錯,星期一跟著買進星期五賣出,都會賺,這種羊群心理還是有賺到錢,但後來發現,作羊的不太意識到什麼時候會進屠房。在輸的時候便有反醒,就開始要擺脫作羊的一邊。後來,新聞上出現很多關於香港交易所中「殼股」的消息和新聞,越來越多沒有價值的公司被中國的國資和央企收購,股價突然漲十倍,由個別事件變成趨勢,大概在2012到16年間維持了四年,那當時便開始研究背後的操作方法和有什麼邏輯可推測。

Q3:一路走來,你做過最有價值的「投資」是什麼?

渾水:如果說股票的投資,有一支讓我賺了幾千萬(台幣)的就是利福地產(編號02183),成本一塊左右,花了大概三年時間,最高漲至十幾塊,最終公司由港商劉鑾鴻賣給了一個福健人。如果說人生最好的投資,還是很俗的說:投資在自己身上。我認清了一個事實 —— 我無法成為一個散戶交易員,早上八點多準備,下午又開始準備美國交易時間。在生活上,我需要其他滿足;當時我同時發展多項事業,開始在媒體寫文,同想在研究股票市場,賺到錢了,證勞公司的營業員就會約一下吃飯問:「黃先生,為何部位都越來越大?」就開始認識他們的圈子和朋友,那就發現金融和媒體圈可以混搭一下,社交圈對於我的個人成長很有幫助。而我研究公司,不單單看K線,會研究公司的前世今生,收購合併守則和上市法規,這些本來屬於十分內行的東西,我在媒體上發表,如果有什麼票對,就會有高手指正,在不同圈子中嘗試、失敗再嘗試,最終又對分析公司更有幫助,這些在書本上以外累積的知識、人脈、現實操作等,種種加起來的得著比我一檔賺過千萬的股票回報更大。

Q4:30歲前後關鍵的理財思維和操作是什麼?如能時光倒流,你會做得不一樣嗎?

渾水:在研究和買賣「殼股」上有不錯的成績,便忽略了世界大局的轉變,沒有留意正在崛起的其他浪潮如加密貨幣,亦因此我很需要提升對世界的敏感度。另一個想法是,金融的分工角色一向都十分細 —— 交易員、基金經理、業務員等,但今天的時代,這些角色的界線越來越模糊,人不能只學會崗位上的職能,例如一個金融人,只會分析股票嗎?那一個又會分析股票、又會新興業務、又會服務客人的,必然會跑得更前更遠。觸類旁通,將自己的成見和界線打破,變成斜槓族就更有價值。

◎責任編輯:林崇發、胡士恩

投資理財 渾水 作家 香港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