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有事青年節/沙龍講座「嘉義社會學」,李明璁╳徐嘉彬:行動保存文化,觀察一座城市
編按:嘉義第二屆有事青年節邁入二天,昨日音樂市集圓滿落幕,今天由6場沙龍講座接續登場,集結12組臺灣各領域專家與嘉義市在地專業人士進行兩兩對談,自上午10點準時開講。他們在行動受限的兩年間依舊大膽不設限、提出新點子,透過豪華又接地氣的與談陣容,穿梭多元觀點、彼此交流激盪,提供在地青年創意靈感,讓美好持續在嘉義發生。首場由社會觀察家李明璁、臺灣花磚博物館執行長徐嘉彬以「嘉義社會學」於勇氣書房展開序幕,分享實際行動活化在地的經驗談。本篇節錄自部分講座內容。
徐嘉彬:我很喜歡嘉義,所以我把這輩子最好的東西留在嘉義。我是機械系出身,臺灣花磚博物館是由一群竹科理工人創立,理工人擅長理性思考,花磚則是感性的文化,保存花磚文化需要理性與感性兼具。
我跟花磚相識是源自學生時代,從那個時候花磚就從百年前向我招手。一開始是一群宅男一起去拍攝古蹟、老房子,開始了解之後越來越喜歡,目光開始集中在小小方寸之間,展開了我20年來花磚的追尋和紀錄,踏遍台灣花磚建築,幫台灣花磚製作地圖。
拍照花磚老屋時最怕什麼?不是黑狗對你叫,而是害怕再一次回去看這棟建築時,它已經消失了,我的人生裡一直重複這件事,讓你思考為何這麼漂亮的建築會消失。保存花磚文化是很快樂的事,台灣花磚沒有一棟是相同的建築,它在那個年代象徵富貴與生活品味,包含台中霧峰林家的花磚做了中國式窗花,同時融入西式元素;台中水美李家沒有霧峰林家這麼有錢,但是透過花磚和紅磚結合成新的建築意象。
臺灣花磚博物館前一、兩年沒收門票,因為這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所以沒關係,但是不能這樣下去,後來我們和百富等品牌合作酒禮盒,拍攝很有質感的廣告之後,博物館也打開知名度,無論疫情前後都開始有排隊人潮,而疫情發生之前,20%是外國旅客。花磚在國際上是重要文化,對台灣也是。
嘉義市是很棒的地方,連博物館都開得成。用一輩子做一件值得做的事,當一棟棟花磚建築持續消失,保持正面,做出人生中正確的選擇大家決定用一輩子去保存花磚,不讓自己的人生後悔沒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只要東西好、有底蘊,就不怕沒人來。
然而文化不是只有保存,還要讓它重新進入人們的生活才能永遠延續下去,因此我們開始做花磚再製的工作,召集國內外精銳陶藝師,花上好幾年投入龐大經費,開始手工復刻花磚。世界停產百年的花磚,因此能率先在台灣再次生產,這些花磚不用只在古厝默默守候,它能透過文化復育分享出來,去年我們甚至受邀到新宿伊勢丹設櫃,銷售狀況非常好,也收到這樣的評論:「當年由日本大量出口到台灣的花磚,現在則由台灣匠師復興並會歸到日本展示,成功串連歷史、傳統、日本與異國文化。」
李明璁:
我喜歡建築線條,好比這個空間的門窗樓梯,建築裡的細節,是一個觀察城市很好的入口。我在學院裡教田野調查,有一種很簡單也很繁複的方法學,不管是我拍攝公視《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還是《屏東本事》等地方刊物,你都可以這樣運用。
對於人事地物,你可以想像自己有兩個口袋,左邊放著顯微鏡,右邊則放著望遠鏡。當你拿出右邊的望遠鏡,彷彿自己是一隻鳥在俯瞰城市;我從另一個口袋拿出顯微鏡,就像你點google地圖一樣,可以放大拉近、觀看細節,擁有各式各樣的可能,經過它上百次而習焉不察。有時候是用昆蟲的視角,有時則是鳥的角度,而不只是人的角度,你會發現這座城市遠比你想像中更有生機、更有文化。
接著可以嘗試從人、事、地、物切入觀察。人,你會發現各式各樣的人,有些人可以呈現城市性格,A城市的人平均比B城市的人步調更慢,以事件為導向的時間觀,而不是鐘錶導向的時間觀,如台北和台南、東京和京都。人的穿著打扮、工作型態、人口組成,例如越偏鄉,越可能以老人、小孩、貓狗居多。
事,可以是一個日常尋常發生的事,好比我喜歡觀察店家如何做事,隔行如隔山,如果我打開天線去觀察人們做事是有趣的。此外,事不一定是work,任何休閒或習俗也是一種事,例如每個城市都會在某個時間發生特殊事件,好比說嘉義普渡「輪普」的方式,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樣,特殊事件也定義城市的獨特性。
地,地方感聽起來很抽象,到底如何呈現一個地方感?如果你只有半天,但想感受當地氛圍,第一個是菜市場,而不是超市,超市在人類學中定義為非地方(Non-places);第二個是書店,理解這個地方在慾望、興趣、流行等一扇窗口。地還包含建物、地貌等,如台北市一個盆地。
物,到了觀察物件之後,代表什麼都可以拿來觀察,例如從招牌就可以看見城市歷史、產業發展。打開我們的感官去觀看習以為常的東西,就有可能產生新的意義、趣味。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