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菸葉廠的過去和現在,交融職人們的記憶與技藝

聯合新聞網 楊偉成
屏菸1936文化基地如今已正式落成,此地標將化作屏東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先鋒,與全民...

成立於1936年的屏東菸葉廠,原名「屏東支局葉菸草再乾燥場」,自日治時期即負責屏東菸區耕作技術指導、收購與加工貯存的工作。在那個台灣外銷的黃金盛世,不只茶葉,菸葉也扮演關鍵的一級產物,背後存在龐大的生產加工體系。

後因廢止專賣制度、禁菸政策、開放國外菸品競爭等因素,國內菸業產量逐年減少,2002年屏東菸葉廠停止運作。距今20年的時間,屏東縣政府針對菸葉廠的歷史發展、空間運用與文化資產價值等面向進行深度檢視,這棟建築現在正式轉型為「屏菸1936文化基地」,成為屏東文化的心臟地帶。然而它曾形塑出的歷史風華,卻值得我們銘刻心中。

自然條件的先天優勢,全台之冠的產業規模

屏東受惠於自然條件,包含土壤合適、日照較長、雨量稍少、氣候溫暖、風力侵害較低等因素,早在日治時期,就開始執行高難度農業培育技術,無論是產量或品質,皆優於台灣其他地區。採摘後的菸草植株在菸樓烘烤後聚集至屏東菸葉廠,準備進行繁複的加工過程,如濕潤、切尖、除骨、複薰、包裝等環節,若要更精確描述,葉片進行複薰加工,菸骨則進行乾燥儲存。

每一門專業都需要時間的投入,屏東菸葉廠領先全台的菸草產業規模,蘊含著太多職人的記憶與技藝。雖然產業規模躍升為全台之冠,但後續的桶菸燻蒸,仍需運至松山菸廠處理,透過雙向合作才能完成捲菸前的作業。由於南北運送耗費大量成本,因此在1961年屏東菸葉廠開始擴廠的時期便興建燻蒸室,屏東開始自主進行燻蒸作業,不僅供應廠內作業,也協助台中菸葉廠代為燻蒸,後再運往高雄碼頭裝船外銷。

屏東縣大博物館計畫,創造專屬此地的魅力

重回2002年關廠後的時期,在屏東縣政府、各領域學者和民眾的多方共識下,「屏東縣大博物館計畫」於焉而生,目標運用屏東菸葉廠作為醞釀文化的基地,透過「用產業說屏東故事」、「用藝術描繪屏東靈魂」及「讓兒童創造屏東未來」的策略,規畫設置不同面向的場館,藉由博物館式的專業,保存並發揚地方知識,同時作為藝文資源整合平台。

如今,屏菸1936文化基地已正式落成,此地標將化作屏東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先鋒,與全民共同傳承、詮釋、展演、創造專屬屏東的魅力。

屏菸1936文化基地 屏菸 大博物館計畫 屏東 屏東菸葉廠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