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東京城市風景的新地標:宮下公園 MIYASHITA PARK

聯合新聞網 林凱洛(Carol Lin)

本文選自《500輯》Issue66「去百貨商場買創意」

受網購和疫情衝擊的百貨業,正慢慢面臨改變:以往著重在零售服務,如今轉向創造消費體驗;過去思考進駐品牌是為了創造商場差異,如今更多是專注自身、企圖彰顯一間商場該有的精神;越來越多商場走進社區、融入居民生活,在本期東京的最新案例中,我們更看見閒置公共空間再利用、與都市規劃一同思考的新型態商場策略。

或許我們在商場的金錢消費,換來的從來不只是商品,還有資訊交流、身體休憩等各式體驗,以及一間百貨商場對生活的見解。本期專題集結國內外視角,看看各類型商場如何藉由創意找到出路、促動改變。

2020年初的東京,整個城市為迎接奧運而加速趕工,後又因疫情關閉國門。然而預計於2020年落成的建築地標們,並沒有因此停止工程,在沒有觀光客的兩年間,雖無法風光開幕,依舊成為改變東京風景的新景點。

全長達330公尺的低樓層複合商場,串聯起澀谷站與原宿站,在寸土寸金的東京都中心向...

例如澀谷車站外的「宮下公園」。全長達330公尺的低樓層複合商場,串聯起澀谷站與原宿站,共有包含精品與餐飲等90個品牌進駐,在寸土寸金的東京都中心向天爭地,進化出全新的立體空中公園。

60年代落成的宮下公園臨近鐵道高架橋,90年代後一度成為遊民群聚或街頭塗鴉的三不管地帶;2017年此開發案正式施工,目的即爲了2020年東京奧運,能成為代表日本都市更新象徵的國際地標;2020年8月,宮下公園以「MIYASHITA PARK」為名,在失去觀光客的東京正式開幕。

相隔兩年後返回此地,宮下公園創造了不同的城市天際線,彷彿永遠在施工中的澀谷站沿路圍籬已消失,取而代之是明亮的店舖、暢通的街道、熱鬧的橫丁與屋頂拱橋下的人工綠地,甚至有滑板場、攀岩場、沙灘排球等城市型運動場館,高樓層則是三井集團旗下全新品牌的設計旅店「Sequence」。

從早晨到深夜,新的宮下公園宛如一個迷你小鎮,藉由公共空間與商業設施的垂直開發與水平整合,提供狹地求生的東京居民一個可擁抱大片天空的休憩所,更象徵澀谷走進下一個百年文化的新革命。

宮下公園創造了不同的城市天際線。 photo credit © Nacasa &...

延伸商場1:下北線路街上的「reload」

2013年因小田急線「東北澤站」到「世田谷代田站」之間路段的鐵路地下化,產生長達1.7公里的開發用地。東京次文化發信地的下北澤,正位於此兩站之間,因而催生名為「下北線路街」(shimokita senrogai)的開發區。

下北線路街上的「reload」。 圖/林凱洛提供

歷經8年時間,下北澤一帶陸續誕生如活動廣場、教育機構、租賃住宅、溫泉旅館、表演劇場等設施,部分區域由東京知名不動產規劃公司UDS操刀規劃,並參與設計及營運。其中,2021年啟動的小型商場「reload」,積木般白色方塊建築群,內有咖啡、餐館、選物,新舊交融的劇場地與商店街,讓下北澤換上新裝,成為孕育未來新世代的文化生活聚落。

延伸商場2:高架鐵道拱橋下的「日比谷OKUROJI」

同樣為了2020東京奧運,JR東日本與JR東海聯手進行都市開發計畫,將新橋站到有樂町站之間的高架鐵道下空間重新活化,讓此區變身為「日比谷OKUROJI」複合商場,與宮下公園同樣開幕於2020年,這個白牆紅磚搭配的明亮長型商場,以時下流行風格餐飲為主,設有酒吧、餐館、甜點、食材店,亦有以日本職人為題的工藝選品店。

JR東日本與JR東海聯手,將高架下空間重新活化成為「日比谷OKUROJI」複合商...

「日比谷OKUROJI」設有酒吧、餐館、甜點、食材店,亦有以日本職人為題的工藝選...

OKUROJI之意,表示此地為銀座的深處,商場東側正是東京夜生活最繁華的銀座七丁目到八丁目,日比谷OKUROJI正好銜接新橋、銀座、有樂町的橋接區域,無論上班族或觀光客,留在這個區域就可連吃三天,例如我就從有樂町吃到銀座,再從銀座吃到OKUROJI,從和食到洋食,從清酒到調酒,只怕選擇太多,而腸胃有限。

大範圍商業區塊之間的閒置空間,經過再開發利用,便成為區域與區域之間的黏著劑,JR東日本另一個高架鐵道空間開發案例,便是2013年開幕的「神田萬世橋」,當時亦蔚為話題。

「日比谷OKUROJI」商場看板。 圖/林凱洛攝影

plus! 東京一週觀察

1、便宜居酒屋的轉型——走訪幾個新商場,確實感受到東京面臨疫情考驗,街邊店面不易維持營運,進駐商場承租空間相對容易;另一方面,便宜居酒屋的型態略有轉型。現在常見的餐館居酒屋,更具設計感、開放性與流行性,店裡食客們的外型多半時尚有型,吃完一餐酒肉也不會染上一身油煙。即使如此,並不代表老店就被忽視汰換,只是新舊店鋪共生,消費者各取所需,都能照顧到不同世代需求。

2、電子支付的全面普及性——本次最讓我衝擊的心得,就是零現金電子支付的全面普及性。過去到日本,相信大家一定會遇到有些店家只收現金,或者僅收信用卡或較為主流的支付平台,現已截然不同,幾乎每個店家結帳櫃檯,都貼滿各式各樣電子支付服務的標誌。

疫情衝擊導致實體服務的停滯,消費者依靠網購與外賣,商家因此被迫使用非現金交易系統,大企業藉機整合電子支付服務,不僅教育消費者如何無痛轉移,更藉此增加會員點數累積的機會,產生獨有的支付生態圈;而無論是疫情嚴峻的禁令期間或是解禁後,零接觸的支付模式或許容易讓消費者更為安心,此兩年間一舉突破日本的非現金交易量。

◎責任編輯:胡士恩、林亞璇

Issue66 東京 澀谷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