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外:當台灣設計文具遇上京都百年工藝,讓職人精神貫穿品牌、進入生活

聯合新聞網 文字整理/林亞璇

本文選自《500輯》Issue68「發現生活裡的工藝」

傳統多以材質對應工法來劃分工藝系譜,然而當生產與需求都隨時代變異,有的工藝往藝術性走去,有的工藝則加入設計思維與製作規格,以品牌之姿販售生活態度。當代工藝可以是反映風格的生活物件,展演的溝通媒介⋯⋯但不變的工藝核心,是難以速成、需要時間練就的「精準」——知道「為何而做、如何做到、真的去做」。

在當代工藝的領域,創作者可以是與工藝師共創的人,但也必然會經歷探索材質和工法的階段;創作者未必要專精,在不同方法中找到想說的話、貫穿的風格才是重點。本期專題將目光面向當代多元的工藝相關創作者與品牌,由他們的作品和養成,來呈現「工藝」的某些樣貌,然後發現其中共同的能力與追求,是自由。因為自由,所以充滿可能,所以美麗。

2019年物外YSTUDIO推出與京都百年工藝品牌「楽芸工房」合作的筆具,將珍藏七十多年、僅存的「雲龍箔」融合於黃銅筆身,在嘖嘖群募平台上獲得近七百人支持、四百多萬的成績。作為一個十年台灣設計品牌,物外持續向世界工藝敲門合作,讓這些珍稀、面臨失傳的手藝和精神,能繼續在書寫的手中發光。500輯專訪物外主理人廖宜賢,探看他們與職人交流的路上風景,以及將工藝精神帶入品牌的經營思考。

物外YSTUDIO與京都百年工藝品牌「楽芸工房」合作的「雲龍箔鋼珠筆」,在嘖嘖上...

物外YSTUDIO品牌共同創辦人楊格與廖宜賢。 圖/物外YSTUDIO提供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你會如何定義「工藝 Craft」?工藝的哪些特質特別打動你?

廖宜賢:面對我不確定自己是否有資格談論的工藝和職人精神,以下都是個人觀察和淺薄分享。對我來說「工藝」有兩個主要的核心,一是不分專業領域的職人精神和信念。多年前到日本旅行時,我留下一個至今仍印象深刻的畫面:有間小食堂準備打烊,師傅取下掛簾、關燈,然後站在門口,朝店外深深的一個鞠躬。那個景象震撼了我——他可能數十年如一日的守著這間食堂,每天都做這個儀式,像在告訴自己「我無愧於今天,已經盡力做到最好」。那個畫面讓我隱約生成對職人的欽佩和嚮往,似乎也在做品牌時往這個精神努力著。

第二個核心是「手感」,工藝必須有溫度,有手做的痕跡——但並不是指技藝不佳的那種「拙趣」,而是職人不過度倚賴機械的前提下,透過不斷練習、追求精準而達到的境界。這裡所說的「精準」並非每件產品都要一樣,而是因為經驗深厚、甚至能掌握製程的不確定性,例如陶瓷的燒製收縮每次都略有不同,但這些差異也都在職人的掌握之中,我認為那是在製作產品很重要的一部分。

物外的「經典工藝」系列產品持續與世界工藝職人合作。 圖/物外YSTUDIO提供

繼與「楽芸工房」、「京都便利堂」的合作,第三部曲將與「竹內錺金具」聯手推出金屬雕...

為什麼會想展開與工藝職人的合作?又如何選擇合作的對象與品項?

廖宜賢:我們一直在想如何把品牌定位做得更明確、擁有更廣的影響力,物外一直在傳遞「書寫和文字的價值」;隨著時代推移,書寫也成為一種逐漸被遺忘、捨棄的技藝,我們希望透過物外的文具,讓人們理解書寫的力量是很強大的。我們想做的事,和那些復育失傳技藝、或是傳承下去的工藝職人們在做的事很像。

我們前後拜訪過三十幾位日本的工藝職人,有做大型紙燈籠的、編織寺廟注連繩的⋯⋯但這些技藝要發展出適合物外調性的產品,得一直回到品牌市場去思考,也會受限於材料技法,或是職人產能和意願。明確的一點是,物外希望合作的是非常稀缺、甚至瀕臨失傳的工藝,像「楽芸工房」的雲龍箔技藝是經過復育、四代傳承下來的,而與「京都便利堂」合作藝術版畫、使用的珂羅版印刷術,是日本唯一、全世界唯二保存此種技藝的工坊。

物外希望與非常稀缺的工藝合作,「楽芸工房」的雲龍箔技藝是經過復育、四代傳承下來的...

「京都便利堂」用的珂羅版印刷術,是日本唯一、全世界唯二保存此種技藝的工坊。 圖/...

與日本職人合作的過程有哪些困難和收穫?這些職人品牌面對新舊融合的態度是如何?

廖宜賢:其實不少職人也希望有海外合作,能把這些技藝帶到世界,但過往許多媒合設計師的計畫,可能都到打樣就結束了,並沒有真的進入生產鏈或長期合作的關係,這種情況讓他們灰心、也有了戒心。因此我們帶上非常專業的日文口譯,提出從設計到銷售、盡可能完整的策略,讓他們知道物外已經想得非常周全謹慎,希望發展的是長期夥伴關係。

在拜訪「楽芸工房」之前,我們已經先做好銀箔筆具的3D模擬圖了,最初構想和成品幾乎沒有落差,更驚喜是見面後才知道有「雲龍箔」存在,讓產品多了更深厚的故事與獨特性。我們只是一個十年的台灣品牌,要和日本百年工藝談合作真的非常困難,和「楽芸工房」的合作等同突破了最大靜磨擦力,讓我們有成績和口碑展開更多合作。

與京都百年工藝的合作成功是數次往返、詳盡準備下努力的成果,雖然壓力龐大,與職人的...

「楽芸工房」的第三代傳人村田紘平。 圖/物外YSTUDIO提供

品牌連結工藝後有帶來什麼樣的成效?

廖宜賢:對品牌高度有非常直接的提升,因為不是大量銷售,像雲龍箔筆具一個禮拜可能只能做五支,藉此是希望能接觸到一些本來沒有機會遇到的客群,像是更鑽研工藝品、收集高端文具的族群。工藝系列在國際市場上、尤其歐洲反應很好,因為他們一直都很嚮往日本文化,也對幕後的工藝故事、合作過程很有興趣。

雖然工藝系列的產品單價較高,但只要把故事完整真實的呈現,消費者是可以理解的,我們也藉此過程發現品牌能做到的事情很多,不只是賣產品,而可以傳遞很棒的精神和價值。

◎責任編輯:胡士恩、林亞璇

Issue68 工藝 文具 台灣品牌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