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仕淵/台灣棒球史上的「新世代中華隊」

聯合新聞網 謝仕淵

本文選自《500輯》Issue77「絕對注目・新世代中華隊」

經歷一千多個沒有棒球國家隊出賽的日子,第五屆WBC世界棒球經典賽終於要在3月8日開打。由總教練林岳平領軍,帶領中職青壯世代組成的教練團,以及平均年齡26-28歲由旅外球員與中職好手組成的中華隊,將在台中洲際棒球場迎戰巴拿馬、荷蘭、義大利、古巴代表隊。

每次國手的集結、每場球賽的交鋒,都是一場凝聚認同的競賽。儘管一開始這支少了過去熟悉面孔的中華隊引起不少熱議,但不可否認,球賽有時候比拼的,是情蒐數據之外,每一位球員當下奮戰到底的精神。在濃濃世代交替味道的時刻,我們關注中華隊,用全球視角來定位這支年輕隊伍,看見未來五年十年台灣棒球要前進的方向。

3月8日,第五屆世界棒球經典賽A組預賽即將於台中洲際棒球場登場,國際間新冠肺炎疫情日漸舒緩的此刻,經典賽的登場,不僅引起全球棒球迷的關注,國人更關切後疫情國家代表隊的組成與成績。

國際棒球競爭激烈,選手狀況起伏有時難料,此次國家隊就缺少了2019年世界12強棒球錦標賽中,複賽擊出全壘打,奠定勝利的陳俊秀與林哲瑄。2010年代,經典賽國手常見班底,如林益全、林智勝與陳鏞基等人,也已退出國家隊。經典賽的國家隊陣容,是前輩退隱、新人輩出的新氣象。

2015年世界12強棒球賽,中華隊球員歡慶動作,凝聚著現場球迷氣氛。 圖/黃士航...

重返國際賽,近40年的成棒傳奇

後疫情造成的影響,我們面對國際賽是帶著久別再相逢的心情,但不知對手實力如何,也無從預料自己的成績。將近40年來,國人關注成棒級別的國際賽成績,有個重要的歷程——1982年起,中華成棒隊在睽違國際賽數年後重返國際賽事,在世錦賽、洲際盃、亞錦賽與奧運棒球表演賽取得好成績,當代球迷關注成棒國家隊的戰績與國手等價值,也在此過程中被建立。

經歷1970年代的三級棒球熱潮,促使多數國人更加關注棒球,棒球具有統合國家認同的功能。1980年代成棒的勝利,證明台灣棒球實力在國際成棒級別依舊有競爭力,那時代表隊的國手們,李居明、葉志仙、林華韋等人,都有顯赫的三級棒球資歷,他們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享有明星光環。

棒球的熱情不僅促進集體認同,更具有對焦指認的力量,全國知名度的棒球明星因而產生。而臨場表現如神的郭泰源、趙士強等人,更提供必要的情節,讓他們創造的傳奇,在不同球迷的世代間,傳誦與傳承,並期待下一個傳奇。

台灣社會很需要棒球的勝利帶來的集體狂歡,也急於期待另一個棒球英雄的出現,但這不是二十世紀之末以來的新遊戲,而是百年前棒球普及之初,歷史偶然帶來的一場契機,那個故事跟嘉義農林有關。

1988年港都杯國際棒球邀請賽在高雄市立德棒球場揭幕,中華藍隊隊長李居明代表運動...

嘉義農林,初世代的棒球明星

1923年,台灣首次參加日本甲子園大賽,但最初代表台灣參加甲子園的棒球隊,陣中球員多為日本人,直到1931年,陣中有著日本人、台灣的漢人與原住民球員的嘉農隊,取得台灣代表權,在甲子園大賽中打到決賽取得亞軍,是日治時期台灣最好的成績。

嘉農的成績引發了台灣人對棒球的關注,《台灣新民報》稱這支球隊是「真正的」台灣隊。對照於約當同時代的文協精神,體育賽事的勝利,不僅宣示台灣人善於操持「文明世界」所慣行的體育運動,更具體透過體育揚威世界,在殖民統治下,這甚至帶有反抗的精神,證明台灣人也不落人後。運動競賽最能替被殖民者爭取尊嚴,不僅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如此,英國統治下的印度也有類似的故事。

在那場勝利中,不斷被提起的吳明捷、蘇正生、上松耕一(陳耕元)等人,比賽前只是個尋常的中等學校學生,但因為打棒球可為校、為台灣爭取榮耀,嘉農的球員們成為平民英雄,他們是初世代的棒球明星,吸引著更多台灣人追逐棒球,進而編織自己的夢想。

1931年7月23日全島中等學校野球大會嘉義農林獲得優勝,取得台灣代表權。 ...

國家認同,台灣之名再被提起

戰後初期,在新的東亞國際體制中,以中華隊之名取代了台灣隊,但代表隊的國手們,初期多半是嘉農出身的球員,或者在日治時期就有棒球經驗,那個階段的國家隊,主要征戰的舞台以亞錦賽為主,日本、韓國與菲律賓是經常性的對手。只是那時的國家隊經常被日本壓著打,國手們更帶著一種想打敗昔日的殖民者、但又覺得技不如人的矛盾情結。但1950年代國手的出現,代表著台灣棒球場上一種衡量選手的新標準。

國家隊的名稱及其與台灣社會的關係,映寫了複雜的認同境況,時至晚近三十年,台灣認同興起,台灣隊之名再被提起,其中部分原因是不甘被迫於奧會模式的中華台北之名,但更與台灣認同逐漸成為社會共識有關。中華隊與台灣隊之名的紛爭,邏輯宛如台灣政治的認同競爭,所幸,球賽勝利的瞬間,什麼認同都沒問題,台灣棒球場上的包容力,向來很強。

1984年洛杉磯奧運棒球表演賽開幕典禮,中華成棒隊由葉志仙持會旗入場。 圖/茹維...

用全球視角定位新生代國家隊

1990年代以來,隨著職棒成立與球員旅日漸蓬勃,原先依存於國族標籤形塑的球員價值,產生了很大改變。職棒場上球員形象多元,性格越清晰,召喚球迷能力越強大,過去那套國家英雄必須是完人形象的時代已經不再。而效力各國職棒的我國好手,也擴展了國人的棒球世界觀,那份對於國家隊的驕傲與認同,逐漸有個全球視角來定位,不再是坐井觀天的狹隘觀點。唯一不變的是,國際局勢險峻,小國圖強的潛在心理,依舊埋藏在棒球之中,只要一場強度夠高的國際賽就能引爆熱情。

經典賽當頭,每次國手的集結、每場球賽的交鋒,都是一場凝聚認同的競賽。棒球再度成為熱門話題,球迷的期待滿滿,正反言論交戰依舊,一日球迷也即將準備進場。那些台灣人對於棒球的諸多想望,看似相同但實則有異,棒球熱情中,包含了民主化、全球化與多元化、個人化等多重價值,關注新生代的國家隊,應當帶著這種開放性的看待,棒球才能跟著時代的步伐前進。

◎責任編輯:胡士恩、林亞璇

Issue77 經典賽 棒球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