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10台相機】編輯劉秝緁╳OLYMPUS μ[mju:] 400:十年前的CCD,顯影幼兒的純粹野性
本文選自《500輯》Issue78「最好的10台相機」
幾乎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的現在,規格不斷升級的手機相機,讓影像製造、回憶留下變得容易。然而仍有不少人尋尋覓覓一台與自己契合的數位相機、可能已停產的底片相機,或是在近年底片價格飛漲下回潮的CCD 相機。
本期專題邀集十位鍾情於用相機拍照的人,分享近期心目中「最好」的一台相機——他們不約而同提及,用相機讓拍照變得更有意識,而花時間「相處」則是釐清最好的唯一路徑。於是最好的相機,是不一定關乎規格卻最能與身心相連的那台;是陪伴直覺捕捉瞬間的那台;是帶領自己發現觀看世界的新方式的那台。
從高中一年級開始拍照,歷經小數位到單眼,至今17年了。我也習慣用我的iphoneSE(2016),喜歡它各個質量都差強人意,只是畫素太低,背光就看不見主體⋯⋯於是,就是相機出場的時刻,我喜歡相機換了鏡頭,照片就有不同的語言模式。
孩子出生後的快門沒停過,我在各種相機的質地之間感受,什麼時機用什麼相機。成長存有很多平凡無奇的瞬間,像是,會坐在馬桶上大便。是每天都在大便的未來看很普通,媽媽卻會很想記得的畫面,我想用更有個性的質地記念。
底片太貴,因為找已逝奶奶的照片,找到大學時期的掌上型數位相機,令我開始往回搜尋,找到2003年出產的OLYMPUS μ[mju:] 400。那時輕薄型的相機席捲市場,據統計,一個家戶有1.4台那麼多。與近代相機動輒千萬的像素相比,μ 400足足少了一位數,影片一次最多只能錄15秒,在有限甚至稱得上是缺陷的性能比之下,拍我小孩的照片,拍得很像我小時候的照片,不失作為一種紀念的方式。
μ 400不支援任何先決,最直覺的模式是auto閃光。常常用它在室內,閃光令膚色濃烈,我喜歡它明暗分明,沒有現代數位科技,調教得太過均值的柔焦或高清,昏暗處就是閃光打到的主體才顯影,背景跟肉眼一樣,沒看到的也不會拍到——它的缺陷讓拍攝直球且純粹。
它開機的方式很浪漫,是要推開OLYMPUS獨有的滑蓋,鏡頭才會伸出來。它很慢,推開之後還要等閃光回電,拍了之後也要等,常常瞬間就過去,因而常拍下的是我期待的瞬間——之後的瞬間,我想這是它被淘汰的原因,但是為快門太過同步的拍照時代,創造一種類比底片的笨拙感,與成像不可掌控的期待。
作為新手母親,還沒習慣鏡頭的小孩是令我著迷、且一直在成長的創作主題。嬰兒已經那麼乾淨,高畫素的成像太過無暇⋯⋯μ 400直率的閃光和色澤的濃郁,生動地展示了一個生命初始的純粹與野性。它並非紀實功能取勝,倒是為媽媽對於成長的大驚小怪,創造一種恣意按快門的驚喜,與爽快!
目前手邊有幾台相機?入手相機時會考量、看重哪些事?
劉秝緁:Fuji natura / OLYMPUS μ 400 / FujiFilm Xpro-2。我偏愛體積小的相機,作為非專業人士,相機只是另一雙善於記憶的眼睛,拍照時最好不要引人注目,是從口袋拿出來,拍完後收起來,都沒有人注意到的,就把事件留了下來。
隨著拍照的時間(資歷)拉長,看待「拍攝工具」的看法有沒有改變?
劉秝緁:第一次與先生工作時,我失禮問他有帶正式的相機嗎?他的工作機小巧,讓我誤以為還在暖身側拍。我才意識到拍攝的規格與周遭的人之間很有關係,在非典型的大相機面前我們較為鬆懈,這對拍攝者有同樣的效應。當我將拍攝面向生活時,理想的工具是被人駕馭。
「最好的10個 __ !」系列專題
《500輯》於2023年春天發起的生活研究題型,一季一回,每回擇定一樣生活物件,邀請十位受訪者談論近期心中的「最好」。藉由人與物的選用關係,看見生活的可能性,收集細小卻帶來靈光的碎片與思考。
◎責任編輯:胡士恩、林亞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