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本屋書店徐孝晴、彭巧如:全客語的家庭對話,用田野的眼睛,建構家的風景

聯合新聞網 胡士恩

本文選自《500輯》Issue82「做田野的人生學:田野調查,認識世界和自己的方法」

說到田野調查,可能會直覺想到地理學家上山下海的畫面,但田調也可以泛指走出已知、可控狀態,親身挖掘新知的方式。由於田野強調不帶預設框架的開放性,以及親臨現場的身體性,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或挫折),也被當作一種創作方式或生活態度。

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仍有不少人仰賴做田野的累積,產出觸動人心的作品,並獲得持續下去的養分。此期500輯想談論的,不全然是學術定義的田野,而是希望透過不同領域「做田野」的故事,看見田野如何影響作品與生活,呈現這個讓作品與創作者之所以獨特的隱性過程。

四年前第一次在屏東遇見徐孝晴和彭巧如所留下的印象,不是兩人經常被媒體報導的「繫本屋書店店主」身份,而是當時他們帶著快三歲的大女兒,手裡抱著出生不久的小女兒,一家人過生活的模樣。

他們以書店為基地,為城市展覽做飲食文化研究,為了更瞭解地方做族群與庄廟文化調查,為了製作《泰武》鄉刊拜訪別人的生活現場,孩子時常帶在身邊,一家人對話全用客語。持續且有意識地探索「我是誰?我從何來?」,是徐孝晴和彭巧如經營家庭生活的基調。

徐孝晴彭巧如一家。兩人的家族都是從北台灣南遷至屏東的客家人,十年前念高雄師範大學...

位於屏東市勝利新村內的繫本屋書店一景。 圖/繫本屋提供

2019年起,由彭巧如主編的泰武鄉刊《泰武》。 圖/繫本屋提供

田野是mindset的更新

回想認識「田野」的契機,徐孝晴想起大學主修建築古蹟修復,跟很多學生一樣,他加入教授的研究計畫,跑現場做調查,「當時高雄縣市還沒有整併,我們做鳳山地區的寺廟古物普查,兩個月內跑遍七、八個鄉鎮,總共500間廟。」普查古物的方式很多,用眼觀察神像是泥作還是木雕,用手觸材質測量寬高,同時一邊發問,打聽鄰近聚落是如何形成,耳朵收集故事,再由大腦分批次彙整,為神像寫下故事。

「其實那時候根本不知道田野調查是什麼。」畢業後徐孝晴考上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彭巧如是所上學妹,所裡的教授有許多是人類學背景,研究過程大量運用人類學方法,才是兩人真正懂得做田野的起點。在彭巧如的記憶中,田野像是一種mindset的更新,「原本以為理解的事物,自以為很懂客家文化,事實上並不是真的瞭解。」

徐孝晴大學主修建築古蹟修復,後來考進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求學過程開始累積...

父母帶給孩子的田野基因

懂得做田野之前,好奇心是觸發點,「我發現我的田野基因,可能從小就跟著爸爸建立起來。」徐孝晴的父親是廟裡的神職人員,從小到大只要父親去廟裡辦事,不論做什麼都會帶他去現場,他慢慢對以庄廟為核心的聚落文化感到好奇,進而作為研究所論文主題,「我們家是閩客混居的聚落,在家説客家話,出門講台語,語言雖然能講,但是很晚才建立起自己的客家意識。」

另一位田野學習路上遇見的母親,是兩人的研究所指導教授。「有一次做中研院的計畫,一群人在屏東市做研究、騎腳踏車四處跑,指導老師帶著她的兒子一起參加。過程中我開玩笑問那孩子『會不會覺得很無聊?』,孩子老實回答:『很無聊!』。」十年過去,徐孝晴和彭巧如聽說那孩子上大學了,無意間聊起考上哪裡,答案就是清華大學人類學系。

看似無關又無聊的研究過程,或多或少對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帶來影響,這讓徐孝晴和彭巧如有了共識,要讓孩子參與生活現場,建構豐富的語言學習環境。平時兩人跟孩子説客家話,徐孝晴的媽媽是福佬人、跟孫女講福佬語,遇到家裡的移工,孩子也向他學印尼話,語言的學習是建立在知道「每一種語言都代表使用族群的宇宙觀」而有的重視和珍惜。

「寫完論文我就發現,我們家的客家聚落應該保不住,它遲早會被福佬人同化,只是時間的問題。我希望文化不要中斷在我這一代。」徐孝晴說。

徐孝晴、彭巧如跟團隊一起體驗深入部落才更能認識到的排灣文化。 圖/邱家驊攝影

挫折是因為還不是時機

田野當然也為兩人帶來挫折,「大概就是花了很多力氣,卻問不出東西吧。」尤其在學生時代,常常還沒釐清就必須先展開行動,回頭才知道是必經之路,「我們現在就懂了,其實你遲早會知道答案,只是時候未到而已。」田野不是快速拆招的武器,它更像陪伴探索的提醒,告訴你人生很多關卡沒辦法跳著破,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經驗的累積,自然能換得。

「局內人有時反而看不清事情的全貌」是兩人時常放在心上的一句話,讓他們懂得轉換立場思考孩子的教育問題,遇到訪談習慣先回答「不知道」的長輩時變得更有耐心,除此之外,彭巧如最珍惜田野使她保有好奇心:「去到再無聊的地方旅行,你都能找到它的可看性,這不是很棒嗎?」

這家人把做田野當成生活的眼睛,從書店「繫本屋」出發,築起一片豐富的景。其實當年放榜時,同時考上景觀設計研究所與客家文化研究所的徐孝晴,猶豫不知該怎麼選擇時,曾問過父親意見。「我爸問我兩個所差在哪,我告訴他,一間念完可以馬上找到工作,一間不確定會做什麼工作,但是對自身文化會多一點瞭解。」父親聽完後回他:「人不一定要賺大錢,但一定要了解自己的文化。」那個回答,像是一切的起點。

徐孝晴、彭巧如的田調現場

到泰武鄉萬安部落採集頭目家屋的故事,排灣族沒有文字,通常是用口傳或圖像記載部落的...

◎責任編輯:胡士恩、林亞璇

Issue82 田野 田野調查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