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堵老牆裡,順應自然做設計:三貂嶺「山凹」集結咖啡、家具、野炊料理

聯合新聞網 陳佳濃

「十多年前第一次來三貂嶺就愛上這個地方。當時還一片荒蕪,沒什麼人煙。可以聽見火車行經軌道的聲音,背山面溪彷彿仙境。」山凹共同主理人小宇與阿成先後來到三貂嶺,見到一排廢棄幾十年的老舊礦工宿舍,雜草叢生、磚瓦剝落,山凹原址更只剩下三面殘破不堪的舊牆。在時間與自然共同刻劃下,那種陳年紋理的美感像是一道看不膩的魔法,深深吸引著他們,於是找來設計師好友Rick與喜愛料理的Gemma,這段活化老屋的四手聯彈就此浪漫展開。

因時間斑駁的牆面獨具美感,選擇全數保留且儘可能顯現。 圖/陳婉寧攝影

山凹團隊(左起):阿成、Rick、Gemma、小宇。 圖/陳婉寧攝影

建築與自然共處的不二法門:觀察、體驗

2019年底他們租下這座連屋頂都沒有的廢墟,規劃之初是改建成渡假靜心的空間。主導空間改造的Rick坦言,修繕老房跟他原本做設計的方式大相逕庭。「山凹的原始感對我來說是種挑戰。我們都喜歡植被與塵土在這裡佔據後留下的痕跡,要如何維持時間的有機感且融入適當設計,必須謹慎思考與選擇。」

像是原始的混凝土牆幾乎不再具有防水功能,颱風等級的風雨吹進可能會漏水,於是Rick乾脆順著牆圍將水溝做在內部,此舉也讓室內外分壘變得不那麼明顯。因為房屋座向容易西曬,Rick特意讓前門屋頂斜度降低,避免陽光直射,後半部屋頂提高,開放式後院讓山風能夠順著氣流引入,屋內溫度便能舒適許多,這些都是順應自然的人為介入。

Rick也將被淘汰的可用材料回收、妥善置入山凹中,賦予廢料二次生命,屋內細節因此添增了時間況味。Rick笑說這是唯一他沒有一直畫圖的案子,「因為待在這裡跟它相處,持續感受與觀察,空間會告訴我該怎麼做。」

山凹整體維持原建物格局,外牆自然毀壞的造型成為特色。 圖/陳婉寧攝影

山凹前身為廢棄30多年的礦工宿舍,三年前團隊租下此處時僅剩三面殘破的牆。 圖/山...

以舊料搭建地板和窗戶,從屋頂到排水工法皆可見順應自然的精神。 圖/陳婉寧攝影

開放式後院搭建野炊廚房與餐桌。 圖/陳婉寧攝影

融入社區是改建外的第二課題

進駐三貂嶺改造三年多,剛開始四人像新住民般初來乍到這社區,他們笑說最難的是接地氣。「當地人有自己一套行事規則,像是這邊需要自接山泉水,如電力瓦斯等基本生活機能都要自己辦法解決,摸索好一陣子,現在熟稔到可以與鄰居打交道了。」小鎮上的人情世故,是老屋之外另一件要重新建構的課題。

他們觀察到三貂嶺因為周遭基礎建設改變,人口結構產生不小變化。Gemma分享:「本來除了在地居民,多是登山客會經過。隨著三貂嶺自行車隧道開放,餐飲店家如雨後春筍般開設,出現越來越多騎腳踏車或開車前來的民眾。」看著人潮不斷湧入,他們決定將本來私人休憩的用途轉向商業空間。

在山凹處匯集人流與創意

對外開放這個決定,讓四位合夥人皆在山凹找到舞台——擅長陶藝與食譜創作的Gemma,率先於山凹開起小型咖啡館,以品牌「燃候」提供輕食甜點,由Rick負責手沖咖啡。Rick的傢俱品牌「RisK」以金屬當作主要創作媒材,金屬與廢墟都是呈現時間變化的載體,此處理所當然是氣味相投的showroom;小宇和阿成則是直火野炊「野人料理」的創辦人,未來將在此不定期快閃。

對他們來說,山凹仍在「半成品」階段,老屋新生沒有預設所謂終點。「廢墟的樣貌在這裡存在好幾十年了,就算經過改建,還是散發著由歲月醞釀而成的韻味。慢慢感覺和調整,跟著感覺自然走到下一步。」於是空間經營毫無設限,「只要夠有趣的,我們就讓它發生!」

Rick製作的金屬家具,與空間中的時間痕跡呼應,從燈具到蚊香座都別具巧思。 ...

空間中處處可見植被與塵土在這裡佔據後留下的痕跡。 圖/陳婉寧攝影

目前「燃候」每週六固定在山凹提供咖啡和輕食甜點,以直火野炊為特色的「野人料理」則...

老屋檔案_山凹

屋齡:不可考,廢棄30多年

前身:礦工宿舍

再生用途:咖啡店、家具showroom、租借空間

修整時間:2020~,二樓茶室尚未完工

設計思考:保留時間感、順應自然、廢料再生

◎責任編輯:胡士恩、林亞璇

issue86 老屋 老屋新生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