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十張單椅】笙演奏家楊智博╳老餐椅:一個家的風景,從爺爺送的椅子展開

聯合新聞網 口述/楊智博、文/胡士恩

本文選自《500輯》Issue95「最好的10張單椅」

單椅是人在空間中安定下來時,所需要的基本家具。一張椅子藏有很多秘密——你會更認識時間,從設計史看見經典的價值和演變;你更了解人,不論製造者、使用者或藏家,椅子承載著一個人某部份的人生;你還能感受空間的奧秘,原來椅子可以是空間的表情,是身體與環境互動的指引。本期《500輯》拜訪十位不同職業與生活狀態之人,分享他們如何與「最好」的一把椅子共處。

楊智博|宜蘭人,笙演奏家。現為「笙根蘭陽」藝文平台總監、樂團「A_Root同根生...

老餐椅|融合國民椅的設計,細節處展現早期中華美學與日式當代幾何的交融,反應舊時代...

我爸爸是美濃人,婚後移居宜蘭,新居落成時爺爺特地從美濃送來一組桌椅,是圓形木製餐桌和八椅,這張椅子陪了我三十多年,小時候最常看到外公坐在上面,老一輩的男子都是真文青,他們喜歡看書,不管是美濃的爺爺或是宜蘭的外公都會手寫書法抄心經。外公熱愛剪報,這張椅子曾是他的工作椅,也是我們家的餐椅。

觀察老一輩買東西很有趣。我媽媽很愛鹽燈、水晶洞、文昌筆那一類的擺設,小時候很不解,隨著年齡大一點,也還是不解。我媽媽以前會特別去找選品家具店,那裡會有歐洲或日本進口的原木桌椅,我小時候的書桌有機關可以自由延展、收合,還有一張搭配豬肝紅布料的董事長椅,小時候看著我媽這樣買,就覺得媽媽好像沒有什麼美學品味耶,可是她買的每一件物品都很特別,獨一無二,而且都是貴的,「要買就要買最好的」是她的名言。

成為笙演奏者,其實不是我選樂器,而是樂器來選我。宜蘭的傳統藝術學習風氣一直很興盛,小時候參加國樂團,媽媽幫我選揚琴(對,也是媽媽選的),當時爸爸在台北工作,媽媽一個人開車要載我又要扛揚琴,實在受不了,加上我敲得很爛、小時候又胖,老師就問我:你要不要去吹笙?

演奏笙需要一定的肺活量,不是很好練,以前學校樂器是共用的關係很多人嫌它髒,所以就很少人學。誰也沒想到,我從第一堂課開始就得心應手。笙的鍵盤不像揚琴或鋼琴有序列,它是交錯的立體結構、散佈在三層的空間裡,我手眼不夠協調但擅長記位置,腦中有鍵盤。練出成就感之後我突然從樂團邊緣人變成首席笙演奏者,後來高中報考南藝大,成為創作樂手、去國外駐村、回台灣跟朋友成立同根生樂團、在宜蘭做音樂教學⋯⋯一直以來我好像都沒有很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但如果有任務來找我,我會消化後接下來,把它做好。

演奏笙需要端坐,椅子帶來細微的體感差異會影響演奏狀態。 圖/連思博攝影

這張椅子曾是外公的工作椅,也是楊智博家裡的餐椅。 圖/連思博攝影

笙的重量大約6公斤,演奏時一定不能駝背。我只會坐一半的椅面,樂器放腳上,如果到正規場館演出比如國家音樂廳,他們會有好幾張椅子給演奏家挑選,高的、低的、寬的、軟的、硬的,我通常喜歡坐高一點。學音樂的人從小對椅子特別有敏感,這是真的,所有細微的體感差異都會影響演奏狀態。

買椅子這件事我還在學習,最近正在尋找適合的工作椅,但若問我近期心中最好的一張,應該是爺爺送的吧,它跟著我們搬家,八張椅子現在散落在家裡各個角落,不再像以前一樣被使用,但看見它會想起很多故事,我還是那個不太理解媽媽品味的兒子,但我們家的東西都奇怪得很讓人珍惜。

爺爺三十年前送給父母新家落成的椅子,乘載家庭記憶與情感。 圖/連思博攝影

「最好的10個 __ !」系列專題

《500輯》於2023年春天發起的生活研究題型,一季一回,每回擇定一樣生活物件,邀請十位受訪者談論近期心中的「最好」。藉由人與物的選用關係,看見生活的可能性,收集細小卻帶來靈光的碎片與思考。

◎責任編輯:胡士恩、林亞璇

issue95 單椅 老件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