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節目「另一種注目」製作人吳凡:留下紀錄,用影像說人物故事

聯合新聞網 胡士恩

本文選自《500輯》Issue96「製作人的本事」

多數我們所見的內容(content)背後都有製作人(producer)的角色存在。本期《500輯》拜訪四位音樂表演、紀實節目、綜藝節目、Podcast節目的製作人,攤開他們的來歷,窺視他們期待用內容創造的未來,探究他們如何持續做出回應當下的作品。如本期受訪者梁庭豪所言,製作人是永遠沒有準備好的人,開放地追逐未知,或許就是製作人持續帶著觀眾往前走的本事。

在短影音日趨盛行的時代,有個台灣少數帶狀紀錄片節目,持續養成自己的觀眾。大部分的影像沒有旁白,嵌在畫面角落的節目名稱「另一種注目」,說明了製作的意志,「台灣觀眾很習慣直接的訊息,但我想讓他們從影像裡讀到故事,而不一定用語言傳達。」畢業自電影系、曾在紀錄片組織CNEX和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任職多年的吳凡,道出節目試圖挑戰的內容邊界。

吳凡|鏡電視《另一種注目》製作人。長期從事策展、製片、企畫等工作,曾擔任CNEX...

「另一種注目」是台灣少數帶狀紀錄片節目,記錄時空背景,也從社會現象衍生提問和思考...

用帶狀節目,擾動紀錄片產業

2020年創立初期以Youtube為主要平台,2023年7月在有線電視上架,「另一種注目」的播放清單如時空切片:疫情下的空蕩街頭、白沙屯媽祖萬人進香、外送員的夢想與哀愁、部落養雞的理想長照、以車為家的遊牧人生⋯⋯不只記錄時空背景,也從社會現象衍生提問和思考,今年以三件作品入圍金穗獎,旅奧指揮家溫以仁為主角的《我討厭我的名字》則拿下第58屆金鐘獎節目類剪輯獎。

吳凡從紀錄片工作者跨足電視節目製作的契機,來自出身人物記者的前主管董成瑜的邀請,一句「想找沒有電視經驗的人,做出不同於傳統媒體節目」給了她信心;另一位推手則是公共電視《紀錄觀點》委製編輯王派彰,兩人深知台灣紀錄片產製環境,「紀錄片工作者大多是創作者,很少在有框架的環境下製作。」長期發展帶狀節目或許能帶來擾動,「創造讓年輕導演磨練的機會,有限制條件的製作會激發火花也不一定。」吳凡說。

當後勤部隊,為創作核心提供資源

而事實上困難比火花來得更快,從組織in-house團隊到製播規劃,吳凡面臨最大的考驗,是時間。拍紀錄片得花時間等待,節目運作則需要時間控管,「紀錄片迷人之處在於真實的轉折或變化,如果要在時限內做完,它就很難呈現。」

為取得平衡,吳凡執行幾項關鍵決定,例如用自製取代委外製作,同時發展購片讓檔期安排更有餘裕;邀請資深文字記者、新銳紀錄片導演、電影系畢業生加入,創造多元的團隊背景;發展系列單元如「48小時系列」,找出相對快速又不至於損害品質的方式工作。

吳凡自認工作方法比較有機,建立規律的SOP與游擊式討論推進同等重要,「我有時像後援部隊,導演(同事)是創作核心,必需為衝鋒陷陣的人提供資源;有時參與創作,用過去累積的紀錄片經驗,給題目設定一些建議。」所有人類組織在她心中都是有機體,製作人做分配協調之後,得靠大家互相補位才能前行,也因此工作的快樂與疼痛都跟人有關,「人的管理真的很難,討論題目永遠最開心。從選題發現不同生命故事,從中學習或看見,是身為製作人最大的快樂。」

吳凡創造多元的團隊背景,發展系列單元如「48小時系列」,找到相對快速又不至於損害...

以旅奧指揮家溫以仁為主角的《我討厭我的名字》拿下第58屆金鐘獎節目類剪輯獎,吳凡...

讓不為人知的故事被看見

問及紀實的意義和重要性,吳凡心裡有兩種答案,「不管真實或虛構,講故事才是核心,是不是紀實有時不是那麼重要。」另一個答案是有些矛盾的,「不過,紀實當然有它的重要性。紀實就是留下紀錄,讓不為人知的故事被看見,甚至有重新定義的機會。」兩種聲音同時存在,才能保持平衡拿捏得宜。

近期吳凡與夥伴以台灣職棒為題發展節目,鎖定球迷、啦啦隊、主播/球評、球探、職棒網紅youtuber五種職業,探究職棒的影響,「台灣人真的愛棒球嗎?背後有什麼文化脈絡?」每個子題由不同團隊田調製作,怎麼整合五種方向,很考驗製作人。

或許是不斷在矛盾與限制中找答案,造就製作人視野的魅力,所有決定皆有所依據,但沒有絕對的正確或必須,「用嶄新的觀點,創造打動人心的故事,這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事情,吳凡笑說只能繼續摸索下去。

《那些年,他們撐起的職棒》以五種職業為主角,探索台灣職棒帶給他們的影響。 圖/吳...

製作人思考points

1. 有限制條件的製作,也許會激發出新的火花

2. 建立規律的SOP與游擊式的討論推進同等重要

3. 讓不為人知的故事被看見,有重新定義的機會

◎責任編輯:胡士恩、林亞璇

issue96 製作人 紀錄片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