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Podcast製作人藍婉甄:創造團隊信任感,讓現場現身說法

聯合新聞網 林亞璇

本文選自《500輯》Issue96「製作人的本事」

多數我們所見的內容(content)背後都有製作人(producer)的角色存在。本期《500輯》拜訪四位音樂表演、紀實節目、綜藝節目、Podcast節目的製作人,攤開他們的來歷,窺視他們期待用內容創造的未來,探究他們如何持續做出回應當下的作品。如本期受訪者梁庭豪所言,製作人是永遠沒有準備好的人,開放地追逐未知,或許就是製作人持續帶著觀眾往前走的本事。

2020年獨立媒體《報導者》的Podcast頻道開播,透過記者現身說法、取材錄音檔、主持人補充提問,將深度龐大的新聞或專題,轉換成有臨場感的聲音紀錄片。累積至今已有近三百集節目,發展出摘要新聞的「今天來敲碗」,關注國際新聞的「儘管世界爛透了」,藝文取向的「他們的魔幻時刻」等節目型態;除了從《報導者》既有的新聞挖掘新切角,創造更立體的閱聽體驗,也開創屬於Podcast平台的原生內容。

藍婉甄|曾任職於POP Radio、SoundOn,念教育卻走進媒體,現任《報導...

《報導者》Podcast頻道《The Real Story》以聲音帶領聽眾走入新...

拆解新聞,用聲音還原現場

Podcast製作核心為擁有多年廣播經驗的藍婉甄與詹婉如,組織整個報導者團隊進行協作;和記者討論題目切角與素材應用,跟編輯共編出適用不同社群平台的文案,協同行銷辦Live Podcast和讀者活動,與主持群溝通腳本、協助摘要資料、彙整討論風向和讀者需求。同事打趣將製作人藍婉甄比擬為散佈在過程中的「酵母菌」,將原料催化成蓬鬆有勁的成品。

「一開始最困難的就是拆解新聞,轉化成一集只有四、五十分鐘的節目。」藍婉甄總要花大量時間,從夾雜議題和故事、有知識門檻的的新聞中抓出重點和結構。「當新聞以聲音傳遞時,我會希望盡可能還原那個現場,如果可用素材都只是轉述,或是曝光錄音會有疑慮,可能就會另外取材。」雖然企劃製作的手法靈活,也在新聞呈現上持續嘗試,新聞的成題與倫理原則,依然要回到彼此叩問、縝密討論的過程。

藍婉甄會從既有新聞挖掘新切角,以Podcast創造更立體的閱聽體驗,2021年曾...

製作人的核心任務是組織整個報導者團隊,和記者、編輯、行銷、主持等溝通協作。 圖/...

製作人,關照夥伴與促進協作的人

「其實直到現在,我都不太確定是否懂得當一位製作人。 」藍婉甄坦承自己比較有彈性和開放性,認為再精準的決定都有誤區,是團隊信任讓她肯定自己。「這個角色可能不一定需要存在,但希望我的存在能降低協作的牆,讓團隊維持安心和信任感,有來有往的誠實溝通。」

她總是不畏瑣碎和麻煩,關照受訪者與內外部夥伴,這種樂意察覺他人需要、去接住和回應的特質,令人想起她最初其實是想當老師,而她也真的在國中任教了一段時間。「在學生身上會看到很多束手無策的問題,讓我決定尋回對廣播的興趣,從兼職播報新聞的電台開始,嘗試節目企製的工作。」第一檔新聞節目鍛鍊她跟時事議題、說服受訪者、隨機應變的經歷,接著與蔡詩萍的合作讓她發現熱情所在,「原來我對做節目有很多的愛,對很多事情有好奇心,我是那麼樂在其中的啊。」她更從當時製作人姚立強的身上,看見製作人對掌握觀點與調度判斷的能力。

對興趣的自覺和探索,使藍婉甄加入草創時期的SoundOn,成為Podcast興盛初期的拓荒者,她曾在兩個月內同時催生七個新節目,在有別於電台的分眾市場裡開發新創作者,擁有洽談合作與推廣品牌的認知訓練,這些都讓她現今雖然身在新聞媒體,仍能靈活想像節目的可能性。「希望能持續把這些資訊密度高、難以精簡的新聞,做成聽眾空檔時願意點開來聽的內容。」她也和夥伴發起議題、組成專題團隊,製作高山移工家庭和台灣女生赴美捐卵的新聞,從聲音媒介的特性出發思考,深掘社會現象下的百態。

藍婉甄期許自己是擁有議題挖掘能力,又能組織團隊、促進溝通協作的製作人。 圖/汪正...

製作人思考points

1. 從聲音發想原生內容,凸顯媒介特性

2. 盡可能還原事件現場,讓新聞本真傳遞

3. 降低協作的牆,讓團隊有安心和信任感,促進溝通與突破

◎責任編輯:胡士恩、林亞璇

issue96 製作人 Podcast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