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永豐計畫/小鎮市集凝聚社區 讓關山重新笑起來
走出關山車站,就能嗅到空氣中的寧靜與時間凝結感,彷彿整座鄉鎮就像一間日式老宿舍。順著指引,我們抵達「關山小鎮市集」,忙得滿頭大汗的陳家千前來打招呼,一旁的黃惠玟,也介紹起各家攤商的特色。
身為關山小鎮市集背後的靈魂推手,陳家千與黃惠玟以前在高雄打拼。隨著大女兒出生,兩人開始思考小孩的成長環境。陳家千說,「我是關山人,如果以後小孩長大,說自己故鄉是高雄,我可能無法接受!」2009年,兩人決定一起回到家千的故鄉開始賣米,並且導入品牌概念,創辦「南島秧滿田」,讓關山的農產品業帶來新的良性變化。
如同許多地方鄉鎮,關山的人口老化、流失問題嚴重,65歲以上人口已經超過25%,人口只剩約7,900人。陳家千表示,關山在日治時期是行政中心,基礎很好,但居民約八成是軍公教,商業不熱絡,同時鎮民會勸退子女返鄉。他說,「他們當初還不相信我會回關山!」
面對關山的困境,陳家千心中充滿感觸。「關山發生的事情,全台灣各個鄉鎮都正在發生。但會思考『自己要做點什麼』,而不只是看著問題發生。希望自己回到故鄉,家鄉會變得比較好,不然幹嘛回來?」
創造地方吸引力 留住青壯世代
作為關山的返鄉創業鮭魚,2014年,兩人舉辦兩場假日市集,成為「關山小鎮市集」的起點。黃惠玟透露,當初想舉辦市集的原因,其實只是因為「關山太安靜了!」但在市集上,他們發現好多小孩出沒,甚至有家長自發性在空地講故事,周圍聚集了十多位小朋友。此番場景在他們心中留下震撼與感動。兩人開始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應該要繼續做下去。
如今,每個月的第三個週六舉行的「關山小鎮市集」,已經邁入第10個年頭,成為小鎮盛事,累積的攤販名單已近百家。陳家千透露,「別人都會跟我說,不論攤販或民眾,『集市』是很困難的事情。回顧這10年的路,的確滿艱辛。只是自己傻傻的,每個月都在做。」
孩童的笑聲打破關山的寧靜感,讓市集成為獨特的存在與意義。「關山最重要的不是長輩如何被安置,而是能夠賺錢的中間世代如何被安置。」黃惠玟認為,如果可以透過自己的力量,讓20~50歲的人願意留下來,他們的小孩也會留在關山,當地的人口結構就會往下降。「如果這群人沒有獲得認同感、或是有吸引力留下來,他們就會帶著小孩子離開,關山的老人家就只能永遠的獨居下去。」
打造故鄉問路店 建立溝通橋樑
由於過去在關山想要創業的年青人往往沒有資源與諮詢管道,在返鄉10年之際,陳家千與黃惠玟在車站附近開設了「山下生活」。並且以此為基地,延伸創立青年創育坊。儘管店面不大,但卻具有教室、交誼廳、選物店等多重功能。回憶當初剛成立,兩人還把市集攤商全部抓來開課,藉由交流互動,補足關山的不足。
正因為兩人透過市集深知攤商的需求,因此山下生活甚至為攤商提供財經課程、數位工具使用教學,並透過計畫,協助店家改善產品包裝。不僅提供虛擬服務教學,在店面的貨架上,目前陳列有20多個品牌的商品,還有關山在地農產品,而且抽成比例很低,讓利潤能夠真正回到攤商身上。
現在,若有想要返鄉、移居關山的人,居民都會讓他們先詢問陳家千與黃惠玟的意見,讓山下小路成為關山的引路者、問路店。在記錄關山劇院的紀錄片「海報留著」當中,女主角想要了解鎮上的事情時,販售愛玉的老闆娘就直接對她說「你去問惠玟了沒有?」
此外,陳家千與黃惠玟及夥伴們協助公所舉辦過演唱會、關山原來不簡單生活節等大小活動。2020年時,還做過遊戲式觀光,參與打造實境遊戲,並以關山經驗,設計出桌遊「人柴愛東移」。2023年起,兩人開啟「行動飯糰車」事業,將關山在地食材製成日式飯糰,四處出車兜售,同時帶上店內販售的商品進行推廣。兩人更成為居民與鎮長之間的溝通橋樑,協助資訊交流。
協助地方教育 設計全新觀光地圖
2009年返鄉至今,兩人仍不斷思考改如何讓關山變得更好。黃惠玟表示,現在關山已有許多不同人馬可以完成大型計畫,看著關山越來越熱絡、大家想要動手做事情的氛圍,都很慶幸關山的變化是正向的。接下來,協助鄉鎮發展的中衛發展中心、社區支持型農業(CSA),今年都找到山上生活,各自籌備設計全新的小鎮觀光地圖、協助地方的兒童教育。鎮長更計畫將「關山原來不簡單生活節」列為關山每年必辦的活動之一。
對於如此豐富且繁忙的生活,從陳家千與黃惠玟的眼神中,看見對於故鄉的驕傲,以及關山散發的美麗光芒。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