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永豐計畫/不存錢 只存地方文化的「成功海銀行」

聯合新聞網 文/釋俊哲

「56年前,人們在這裡存下討海打拼的汗水、提領安居樂業的夢想;如今,這裡儲蓄成功在地的文化價值。」

保留了民國五十五年時由建築人呂阿玉所設計的土地銀行外觀,是在地和過去得有型連結。...

以餐飲、文化為引 形塑在地故事

兩位夥伴董修慈和巫祈睿原本從事在地文化相關的旅遊和餐飲體驗企劃,六七年前最早在花蓮的靜浦部落,兩人以食物為引,透過體驗和展覽帶人認識在地。在因緣際會承租下現址後,兩人以一年時間蹲點、田野調查,最後定名為銀行,「因為建築物前身是銀行,我們覺得銀行本身是一個儲存、保存的地方,以前是存錢,現在是儲存在地人的故事跟文化,提供更多人來提領,透過這個空間、讓成功鎮更多的事情能讓大家認識,所以就叫『成功海銀行』。」董修慈和巫祈睿如是說。

一旦踏入成功海銀行,長吧檯上的老舊雷達、航海羅盤,像領人踏上一趟穿越的時光之旅。右側的迷你空間內,玻璃上的圖文揭示了「海女」如何透過清理、川燙、醃漬等手段將採集自海邊的螺、貝、海帶化為一罐罐令人食慾大開的保存食,同時牆一側則擺設多樣自製工具、海螺、破損的鞋履與碎石,似召喚出海潮的鹹香浪潮聲,更對「海女」此一主題燃起了好奇心。

三位夥伴共同開啟了「成功海銀行」小店,有機、彈性,少了標準化、但多了變化。 攝...

援引海洋生活 再造「海味套餐」

成功海銀行的本體是餐飲,雖然透過飲食訴說了在地的故事,然在返鄉的阿美主廚設計下,餐點的組成同時帶有文化轉譯與新舊交流的意涵;比如「船長頂浪套餐」中的番茄魚麵靈感來自討海人常自備番茄魚罐頭以配飯或麵,因此「船長麵」高湯遂以新鮮番茄、三種魚肉和魚骨熬製六到八小時而成,加上旗魚生麵後變形成了濃湯拉麵,套餐用以擺盤的船板形似船長吃飯時的道具、宛如討海人中的日常海上一餐;成功在地有名的「成功豆花」則在原料上轉譯,打造成口感接近碗粿的花生米豆腐,此外像是大膽的「柴魚」巴斯克,將鹹鮮味融入甜點,令人聯想到海鹽蛋糕的甜鹹融合...更讓不少外地客甚至是外國遊客直呼:這是從來沒在別的地方吃過的好滋味!

這一切並非無中生有,成功港即便曾為東台灣最大漁港,也讓成功鎮的族群與文化多元,兼容於原民、越南、客家族群,但小鎮上的便利性不比都市,並非萬事皆能以金錢可解決。董修慈和巫祈睿認為正因這樣的不便利,必須透過一個人認識一個人、之後再認識下一個人,「很像一串粽子一樣把大家都牽起來,這種緊密的關係,是都市生活裡很難體會到的。」

「船長/海女」套餐,無論是煙燻飛魚、小菜的月光螺或旗魚冷麵,都在味蕾間「存入」了...

小店魅力大 有機、彈性、多變化

同時董修慈和巫祈睿觀察到像成功海銀行這樣的小店,自有其優點特色,「小店的優勢就是它的彈性度很大,可以跟地方的連接度更緊密」,對他們而言、小店更是一個有機體,「可以有更多的變化,不需要有太多的標準化。」

事實上,成功海銀行已在去年舉辦第一屆「海女研習所」,不僅參與主辦分享的海女阿姨覺得開心、有成就感,參加學員部分為興趣而來、更有人遠自別的部落前來決心傳承自己部落裡已失傳的文化技能。研習活動後,學員們更以網路結成聯繫、自成小型社群,「其實我們一直都覺得成功海銀行應該可想像成是一個策展的、展演的空間,我們是透過料理在做展演,也可能是策展、然後也有可能是刊物。」兩人隨後補充,像是「海女」是成功海銀行的第一個策展主題,而未來也可以是船長如何「鏢」旗魚、甚至是綠島移民的生活型態與飲食文化。

一如真正的實體銀行,成功海銀行並將活動、體驗結合,發行了自己的存摺與提款單。透過提款單提領海女的採集工具、自製醃漬物,以及實際前往海邊採集,開啟三種海女的秘密,最終體驗者並將獲得一份海洋存摺,象徵「存」入了「海女的精神」,未來下一季則可能是以船長為主題,讓體驗者可以「存」入「船長的精神」。然對兩人而言,成功海銀行的未來目標不僅止於結合潮間帶知識、提供海洋資源交流,同時希望能將年度活動由交流營、體驗擴展成規模性的系列課程,進而透過經常性聚會、讓文化得以傳承,2024年並規劃預計至少四場活動,並打算與新北貢寮的馬崗漁港、基隆的和平島漁港交流,讓海女文化在島內帶來如海潮般的共振與迴響。透過銀行之名,讓在地記憶、生活方式與文化,持續增生、代代相承。

以故事、策展為本,「披」上餐飲形式的成功海銀行,為人們構築起情感和生活的儲備。 ...

一罐罐的醃漬物內,是海女採集的豐碩成果,更有生活積累的滋趣。攝影/Kris Ka...

迷你約兩坪的量體,以保存食、採集工具和插畫,成為主小巧精美的策展內容空間。 。...

除了餐飲、體驗、研習營,成功海銀行也發行獨立刊物,介紹海女的傳承、記憶和點滴生活...

小店永豐計畫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