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永豐計畫/從咖啡店變身再生家具工廠!「木匠的家」實踐零浪費精神

聯合新聞網 文/黎詩彥

「人需要休養學習,物品需要修復珍惜,廢棄的木料經過巧匠變身,就可以在利用,弱勢朋友經過陪伴和訓練,也能有重生的機會。」

「木匠的家」聘用弱勢族群改造二手家具,達到「人休習,物修惜」的目標。攝影/吳佳瑾

「木匠的家關懷協會」成立至今已超過20年,原本是中原大學幾位教授擔心學生下課後沒地方去,於是在學校附近開設一間咖啡店,讓學生和附近居民免費喝咖啡,還能和外籍老師進行英語交流,漸漸的,咖啡店也成為社區長輩舉辦課程活動的關懷據點。

為了感謝咖啡店的無償付出,居民們只要家裡有什麼用不到的好物,像是二手電風扇、播放器、書籍等,就會送來咖啡店,促使咖啡店轉型成複合式經營的公益二手店。

「木匠的家」從咖啡店發展成公益二手店,賦予舊家電、衣物、生活用品等新生命。攝影/...

弱勢者需要的是認同,而不是同情

整理二手物資需要大量人手,正好可以讓求職不易的弱勢族群,有工作自立的機會,有身障的單親媽媽在這裡找到自信,她說:「我從來沒想過整理衣服也能幫助人。」發展至今,「木匠的家」每個月都為弱勢朋友提供近30個工作機會,並營造友善包容的工作環境,協會堅持給予弱勢員工的薪資水平,要和外面一般工作一樣,「因為他們需要的是認同,而不是同情。」身兼協會副總幹事的社工師許筱婷表示。

有趣的是,協會創始團隊裡並沒有木匠,之所以把協會命名為「木匠的家」,是因為篤信基督教的他們,相信「耶穌就是最好的木匠,人來到木匠的家裡,就能被修復、被建造。」

要陪伴身心障礙的弱勢夥伴走出來,在困境中看見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需要無比的愛心與耐性。「有情緒障礙的員工發作起來,會把自己關在廁所3個小時,也有的人剛洗完腎,體力很差,動作非常慢,但我們知道他真的很需要這份工作。」許筱婷說。

帶領弱勢朋友進行舊衣改造。攝影/吳佳瑾

在專業社工師的帶領下,「木匠的家」成為許多弱勢族群的庇護所,夥伴們來到這裡,不只能解決生計問題,更重要的是,這份工作能幫助他們找回人性尊嚴。

儘管每個月扛著上百萬的資金壓力,協會仍希望能多幫一個是一個,他們深知,幫助一個弱勢朋友,影響的是一整個家庭。為了增加營收,他們開始大量募集二手家具販售,因為「賣出一件衣服可能只能賺一百塊,但賣出一套沙發可以賺幾千塊。」為了讓協會永續服務,社工師帶著夥伴們努力將各式廢棄物轉換成有價值的二手商品,透過循環經濟邁向自立的目標,並且陪伴扶植弱勢就業。

串連職人、企業、學校,再生家具變變變

在販售二手家具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很多二手家具經過修繕、重新上漆,看起來就和新的一樣,但有些家具只剩下木頭椅腳還堪用,這些零碎的好木料丟掉很可惜,協會於是發揮「零浪費的精神」,招募木工師傅、附近職校學生擔任志工,一起改造舊家具,讓它的生命得以延續。

很多民眾喜歡來「木匠的家」挖寶,這裡有用匾額改造的實木椅凳,有用床架木棧板改造的書櫃,也有退休爺爺來到這裡,用被淘汰的國小課桌椅製作杯墊,刻上想對家人說的話。每件作品背後都有故事,傳遞一份對人與物的疼惜,恰好與木頭的溫潤質感互相呼應。

「木匠的家」將棧板、床架製作成家具,用國小課桌椅做成杯墊,發揮物盡其用的精神。攝...

「木匠的家」將棧板、床架製作成家具,用國小課桌椅做成杯墊,發揮物盡其用的精神。攝...

看見一棵樹的價值,共創永續循環未來

「林木資源是世界稀有且珍貴的原物料,一棵樹苗需要經過數十年才能長成大樹,那些製作商品剩下來的木料,是否還能有其他用途?」秉持這份美好的心意,「木匠的家」也和林務局合作,蒐集國產材邊角料,製作成小積木贈送給兒童職能治療中心等社福單位,幫助孩子小肌肉的運用發展,木頭碎屑免費提供給社區居民,發揮園藝植栽、防潮除溼等功能。

目前再生木作部門僅有3位技師擔任顧問,協會希望未來能添購自動化器材,建立系統化作業流程,提供職能班的學生工作機會,高齡長輩也可以一起玩木工、延緩老化,同時協助家庭照顧者在家接案、賺零用錢。

協會希望未來建立系統,帶領更多弱勢朋友加入再生木作的行列。攝影/吳佳瑾

「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希望能效法瑞典ReTuna永續二手商城。」許筱婷口中的ReTuna,是全球第一座不賣新品的賣場,如同一般百貨購物中心,整潔明亮,聚集衣帽、電器、餐櫥、家具、寵物用品等各式生活好物,讓消費者可以一站購足,逛街採購二手物還之餘,能坐下來喝杯咖啡,藉由新型態循環商業模式,讓永續環保走入大眾的日常,透過消費為弱勢朋友創造更多工作機會。

或許是無心插柳,也或許是緣分和牽引,如今「木匠的家」真的成為木匠們的夢想之家,透過職人和志工凝神專一、精雕細琢,人與物都有機會溫柔再生,在那位好木匠的手中,「人休習,物修惜」,動人故事流傳不止息。

小店永豐計畫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