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世越號》韓國紀錄片:面對創傷不能只有遺忘,要從中找尋復原的力量

聯合新聞網 田育志

不久前的某日早晨,手機突然響起急促又刺耳的地震警報聲,這才想起921大地震,恍惚間已經過了20個年頭。如果對臺灣人來說,921是個畢生難忘的日期,那對韓國人而言,416這串數字也在他們心中具有相似重量。2014年4月16日,由仁川港出發前往濟州島的「世越號」所發生沉船事故,最終造成304人不幸罹難。

2014年4月16日,應該是風平浪靜的日子,對韓國來說卻是迎來撕心裂肺的開始。六...

世越號事發迄今:9部紀錄片、1部劇情片

關於世越號沉船始末以及後續在韓國社會引起的聲浪,網路上其實有不少資料,本文就不再贅述了。

事發至今已滿6年,與之相關的電影幾乎每年都有一、兩部上映。首先是當年(2014)的紀錄片《潛水鐘(다이빙 벨)》,紀錄搜救現場的狀況,也批判政府延遲救援,以及媒體配合政府的欲蓋彌彰。2015年則有記錄罹難者家屬為了查明事故真相,而與國家機器對抗的《壞國家(나쁜 나라)》,同年還有《顛覆世越號(업사이드 다운)》,除了訪談罹難者家屬,也透過不同領域專家的看法,揭露韓國社會長年累積的沉痾。

2017年的《忘卻與記憶(망각과 기억)》記錄罹難者家屬在事發三年後的生活樣貌。隔年的2018年則是一口氣上映三部紀錄片,《那天,大海(그날, 바다)》以科學角度分析世越號的可能沈沒原因;《潛水員日誌(로그북)》則挖掘事發後深入海中搜救的潛水員背後故事;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提名的《缺席(부재의 기억)》拍下事發現場,並質疑當時政府的不作為,等同於在悲劇發生當天缺席。

2019年改編世越號真實事件的劇情片《沒有你的生日(생일)》上映,女主角全道嬿飾演在沉船事故中失去兒子的悲痛母親,一舉拿下百想藝術大賞的影后。而在今年(2020年)世越號週年前夕上映的《幽靈船(유령선)》,則是針對世越號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的真偽性提出質疑,認為這是有意偽造的數據,試圖掩蓋沉船的真實原因。

細數下來,數年間有這麼多部作品從各個角度切入,不論是記錄罹難者家屬、搜救潛水員,或是檢討政府體制,並試圖從科學角度分析沉船的真實原因。可以想見這些影像工作者,自身雖然不是與世越號有直接關係,但仍想憑藉著自己的專長為世越號事件留下些許紀錄。

隨著時間過去,悲傷和憤怒轉為要求釐清真相和責任歸屬的呼喊,鏡頭前那些市井小民的生...

諸多證據已經顯示世越號的沉沒並非單純的交通事故,而是人為因素所致。韓國社會在2016年底到2017年初進行了為期數十週的燭光集會,總統朴槿惠最終遭彈劾下台。這些走上街頭的民眾,其實也跟這些影像工作者一樣,想用自己的方式為世越號事件做些什麼,「沒有人是局外人」,所以有了《再見世越號(당신의 사월)》(2019)這部紀錄片,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如實記錄下這些「非局外人」的韓國民眾。

從難以忘記的創傷中,找到復原的力量

有時無意的撞傷,當下看似無礙,卻會在隔天發現一片瘀青。《再見世越號》裡的大學生、中學老師、咖啡店老闆、人權團體工作者與養殖漁民等五位主角,事發當時只是與世越號無直接相關的市井小民,在經過或長或短的時間後,才意識到自己心底深處,悄悄浮現了名為世越號的瘀青,因而在這部紀錄片中被串在一起。

只是心裡的瘀青,並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漸漸淡去,反而越逃避、越忽略,那些拉扯心頭的隱隱作痛就越明顯。這五位成長背景相異的故事主角,最終在直視這片瘀青後,不約而同地以自己能力所及的方式,為世越號事件起身行動。

希望能保存各種世越號事故相關資料的大學生,選擇專攻檔案學;中學老師在每年事故週年前,都在學校舉辦紀念活動;咖啡廳老闆在燭光集會期間,號召罹難者家屬一起供應溫暖的飯菜給上街群眾;人權團體工作者主動走入罹難者家屬的群體,陪著他們一路走過這幾年的歲月;曾在海上工作時撈出學生遺骸的漁民,最後和其中一位罹難者的父親成為了好友。

一如電影開頭引述茱蒂絲.赫曼《從創傷到復原》書中的字句:「復原始於記憶、哀悼與確立安全。」、「復原的最後階段是重新連結現實。」不僅是貫穿全片的核心,更明示了面對創傷,不是只有記得它,更要想著如何從中復原。

而在片尾感謝名單的最後,出現「당신(你)」這個字,這也是《再見世越號》韓文片名《당신의 사월》中出現的字詞,原文直譯的意思是「你的四月」。是啊!沒有人是局外人,這樣的課題絕對不只有片中的五位主角需要面對,整個韓國社會一定還有許多人心底也有了瘀青,等著他們自己去揉散。

紀錄片中的五位主角,都以自己的方式開啟療癒創傷的契機。 圖/第二十七屆台灣國際女...

◎《再見世越號》(Yellow Ribbon,당신의사월)為第27屆女性影展「記憶未來式」單元選片。

◎ 責任編輯:翁家德

女性影展 再見世越號 韓國紀錄片 社會運動 韓劇生活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