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火神的眼淚》林柏宏、資深心理師:消防員和我們一樣都是人,都有不夠強壯的時刻

聯合新聞網 呂嘉薰
《火神的眼淚》不僅有一班無可挑剔的演員,如實還原消防員的日常,最重要的莫過於讓人...

即將完結的《火神的眼淚》收視人口屢創新高,每集都引發熱議,不管是演員的表現或戲中消防員的處境,火神確實擄走觀眾的眼淚。開播前還有些擔憂劇情過度寫實,觀眾會嫌無聊,事實證明,不是觀眾只愛看戲劇化、刺激的動作片,而是太久沒出現兼具品味和社會責任的職人劇。

「這是太特別的一部戲,不是在描述一群英雄,而是深入職業和專業之外的內心、家庭、成長背景。藝術作品要呈現真實,必須很勇敢,你敢不敢講這社會上有那麼多不公不義的事?」飾演劇中要角「張志遠」的林柏宏說,他二話不說答應參與這部充滿意義的作品。

我們都是人,都有不夠強壯的時刻

出道十多年來,林柏宏碰過大大小小的角色,就是少詮釋完整度那麼高的職人,別說是門檻高、八竿子打不著(沒事也很不想碰到)的消防員。接受三個月紮實的職能訓練不算難,反倒帶給林柏宏表演的安全感與自信;張志遠給林柏宏的「難」,大多發生在拍攝當下。

穿戴超過20公斤的裝備站到鏡頭前,林柏宏儼然就是個消防員,還曾被現場民眾詢問狀況,瞬間湧上使命感,他才懂,原來民眾真會覺得消防員是來保護人的。但別忘了,他畢竟還是演員,需在每個「來真的」事件當下熟悉展現消防員的專業技術,又不能拋棄表演性,讓觀眾能從他的自然表現感同身受,因此琢磨了好一陣子。

「這齣戲的難度非常高,除了有角色的情緒狀態,還有技術專業。在開拍前,我根本不知道消防員還要救護,還是那麼大宗的部份。消防員的工作不只是一個行為,有很多心理狀態,這些人在想什麼?職業困境是什麼?希望讓觀眾看到這些,和消防員的沉著冷靜、壓抑等。」如今回想,林柏宏依舊一臉敬佩。

出道十多年來,林柏宏碰過大大小小的角色,就是少詮釋完整度那麼高的職人,別說是門檻...

之於林柏宏,職人劇的第一要件是「真實」。而職人劇底下的演員任務,正是要跟社會產生連結;意即呈現真實後,盼能開啟對話,讓你感到被理解,或牽起一絲絲微弱的連繫也好。

「我不會宣揚(這齣劇的)消防員是英雄、很熱血,反而想讓人覺得他們也是人,也有脆弱、需要被關心的時候。消防員也會生病,也有不夠強壯的時刻。」他繼續說,人們對消防員有太多想像,因而產生太多誤解,我們多是看到他們的外在表現,其實,消防員的內心相當細膩。

或許有人會說,再怎樣易感的心,總有一天還是會麻痺吧?是嗎?救災不分晝夜,使命感支撐著消防員;習慣了團隊生活,休息時間又顯孤單,此時當災難現場的畫面不停衝上腦海,挽救不了的成為心魔,壓抑住的再也擋不了,有幾顆心能經得起如此反覆折騰?與其說麻痺,更多人是生病。

林柏宏說,人們對消防員有太多想像,因而產生太多誤解,我們多是看到他們的外在表現,...

如何揣摩外觀「看不出來」的PTSD?

例如《火神的眼淚》中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所苦的張志遠。曾參與2014年高雄氣爆消防員安心服務、2016年台南大地震安心服務的郭心理師(匿名)說明,PTSD指遭逢重大創傷事件後出現的壓力疾患,是一種持續性的創傷反應。主要有「侵入性症狀(做惡夢、反覆記憶)」、「逃避行為(逃避相關刺激)」、「認知與情緒的負向改變(難以回想、疏離)」、「過度警覺(睡眠困擾、煩躁、易怒、易受驚嚇等)」四大症候群。

郭心理師分享,一般人在重大事件後多少都有壓力反應,「氣爆後,大家對聲音都很敏感,連鞭炮聲都會很戰戰兢兢。」或很自然會避免觸景傷情、繞路等。這些壓力反應會隨時間逐漸改善,只是當延續的時間夠久,又影響到生活與社會功能,此時應就醫,由醫師診斷是否為PTSD,並接受治療與諮商。

上面說的症狀,林柏宏全都演了。他說,拍攝期間像是每天都吃過多,情緒漲到喉嚨,因為太心疼張志遠,現在講起來,他哽咽了。張志遠的刺激點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微小的時刻,或層層堆疊,越壓抑就越累積,越迴避就逃不掉。於是,我們看到原先游刃有餘、還能耍帥的張志遠,在多重刺激下,漸漸出現性格落差,變得情緒不穩定,甚至犯錯。

郭心理師在旁頻頻點頭,更棘手的是,消防員在工作或連帶的生活角色上又被期待當「英雄」,不被允許、甚至也不允許自己宣洩壓力與情感,許多消防員的心智和工作熱忱,就這樣一點一滴消耗。她接著說,救災當下或之後民眾、長官的反應都可能再衝擊救災人員的工作信念、生命價值感和對人性的信念,這也很需要被關注。

林柏宏飾演的張志遠深受PTSD所擾,出身音樂世家,被嚴謹地呵護長大,習慣偽裝,不...

演員有勇氣說出自己生病或害怕嗎?

不只消防員,每個人多少會需要面對內在的痛,林柏宏分享,拍攝後期相當煎熬,下戲後都很需要整理心情,他就回家練鋼琴,專注在手指的肌肉上,暫時忘卻煩憂。「每個人都可以試著找找看,有沒有什麼事能讓你維持生命動力。」他說。

話鋒一轉,他自認沒資格安慰張志遠或其他人,因為連他自己都需要被療癒了。這個角色最挑戰和最有趣的不是給他答案,而是不斷對他的生命提問,直逼他尋找一些事情的意義。

尤其,拍完《火神的眼淚》,林柏宏深覺「面對」之必要,「逃避可能最輕鬆,但也會是一個傷害;清理傷口肯定很痛,不清卻會更嚴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傷要處理,他說,不能講「不要害怕」,只能說一起努力勇敢面對痛處,就算過程對自己是無比殘忍,他也在學習的路上。

「演員很多時候需要表現正能量,心情很好、身體很好、一切很好,可是如果我們不好的時候呢?有沒有勇氣說出自己生病或害怕?我以前習慣維持好的樣子,不太會傾訴痛苦,若無其事,不要讓人家覺得我在抱怨任何事,後來才知道,那不是抱怨,而是一種思緒的整理,說出來或寫下來會讓你更理解自己對事情的感受,就有機會越來越好。」

林柏宏突如其來的誠實告解,讓人有些心疼,說著說著,他再度哽咽,郭心理師輕盈地接住對話的空白,「我們都是人。」她笑說,心理師常被認為心理很健康,以前都被學生揶揄「輔導老師怎麼可以生氣?」但身為人,就有一顆會被觸動的心,工作角色只是塑造或強化某個特質,回歸生活,我們不過是真實的平凡人。

採訪時聽得入迷又感動的林柏宏露出招牌笑容,現在的他知道要適度發洩情緒,也會好好地...

◎ 本文由拍手Clappin授權摘錄轉載,原文標題為〈專訪演員林柏宏、資深心理師:當大家都往外逃,你們往內走──聊職人劇也療心裡的傷〉,長篇訪談全文可見拍手Clappin網站、拍手FB粉絲專頁IG官方帳號

◎ 責任編輯:翁家德

火神的眼淚 林柏宏 心理師 人物專訪 拍手Clappin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