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賀銘專欄/聲塵】如果植物會說話 – 聲音藝術家帶你聽見「植物智能」

聯合新聞網 謝賀銘

人類對於與外界「溝通」的渴望,在(後)疫情時代,可謂亦趨強烈。若說以礦石為媒介的能量治療,在近期已蔚為話題,那麼本就為有機體的植物,是否更有可能與我們對話,牽引我們重新與這世界聯繫?植物如果持續在發送訊號,我們能否將其轉譯為聲波,來聽聽植物在跟我們碎念些什麼?

若說以礦石為媒介的能量治療,在近期已蔚為話題,那麼本就為有機體的植物,是否更有可...

早在19世紀末,達爾文就在他的著作《植物的運動力》中,提出了「植物的根部,就如同大腦這樣的器官,會接收感官輸入」的見解。直至約莫2003年,「植物智能」這個概念始被提出——此派學者認為植物具有記憶與溝通的能力,且能感知其周圍的環境以及處於其中的其他物種。其中一位學者嘉莉雅諾(Monica Gagliano),宣稱植物之所以能夠與外界溝通,是因為它們對聲音是有所反應的。她也發現植物的最根部之處,會出現可轉換為「喀噠」聲波的訊號。這個研究呼應了世紀以前達爾文的學說,並啟發了世界各地對於「植物的聲音」的相關探究。

達爾文的著作《植物的運動力》。 圖/取自網路

像是藝術家蘿拉貝洛夫(Laura Beloff),就在她位居芬蘭阿爾托大學(Aalto University)的工作室裡,將可直接貼於物體表面的接觸式麥克風,連接到植物的根部,然後另一端透過電腦軟體,來擷取麥克風捕捉到的聲響。結果是她確實錄到了一連串的「喀噠、喀噠」聲,更有趣的是,只要工作室有別人踏進,這個喀噠聲便會靜止下來,好像植物只肯和她私語般。儘管她無法確定這個聲響,是否亦可能來自土壤裡其他的微生物,但她為這次實驗所撰寫的專文,獲得了媒體的注目,進而讓BBC新聞網在今年九月也刊出了一則「植物會說話?」(“The People who Believe Plants Can Talk”)的報導。

蘿拉貝洛夫的植物與接觸式麥克風。 ©Laura Beloff

其實在以探索聲音奧妙為創作底蘊的聲音藝術領域中,植物一直是被相信「會說話」的。聲音藝術家暨先鋒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在70年代就發表過一系列以仙人掌作為樂器、甚至直接將接觸式麥克風夾在仙人掌上「收音」的作品,但其聲音仍比較接近是人類觸碰到植物所產生的聲響。在去年臺北藝術節映演的節目《日月潭是一個水泥盒》當中,表演者其一、聲音藝術家張欣,便讓從植栽偵測到的微弱電位變化,透過電腦轉化為空間內的鳴響,讓植物「自己」在現場發聲。

藝術家張欣《日月潭是一個水泥盒》現場。 攝影/劉榮鋒 ©臺北藝術節

藝術家張欣。 圖/擷取自張欣個人網站

來自秘魯的聲音藝術家胡立歐路龔(Julio Lugon),則透過連接在盆栽上的電極裝置,以及會接收植物光合作用訊號的自製模控機器,來創建出一個生物反饋系統,然後再將這些訊號,轉換為音頻以及觸發電源的數據,成為了他聲光裝置藝術作品 《亞里斯多德叢林》(Aristotle’s Jungle)的主軸。今年他更將自植物採集到、再經由電腦處理過的聲響,結合了其他自然界的聲音與電子樂音,來編集出一張介於聲音藝術與實驗音樂的專輯《植物與水的節奏、還有傳感器的管弦樂隊》(Ritmos de Planta...)。

秘魯的聲音藝術家胡立歐路龔(Julio Lugon)。 圖/擷取自胡立歐個人網站

《亞里斯多德叢林》展覽照。 ©Julio Lugon

《亞里斯多德叢林》展覽照。 ©Julio Lugon

即使前述這些由植物所轉換的音訊,絕非想像中悅耳,也還不見得能療癒心靈,但都是帶領我們從科學、也從藝術角度,來解碼「植物絮語」的開始。

聲塵 謝賀銘 植物 聲音藝術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