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孩》導演阮鳳儀:學習一位導演的思路,就去讀他喜歡的作家

聯合新聞網 胡士恩

本文選自《500輯》Issue57「閱讀是成為自己的路徑」

本期《500輯》和「獨角獸計畫」合作,邀請各行各業、逾百位的朋友說說他們喜歡閱讀的原因,並採訪幾位年輕人代表,分享他們成為閱讀者的過程。或許你會訝異,閱讀比任何喜好都更貼近你的本質。別人沒看到的、你自己或許也尚未察覺的潛質,閱讀會在無形中幫助你去發現。

閱讀是成為自己的路徑。希望這一期能讓原本沒有閱讀習慣的你,開始走進一本書的世界,然後重新品味人生。

採訪阮鳳儀的時間點,是她以首部長片作品《美國女孩》拿到第58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之後,在5月16日第24屆台北電影節揭曉《美國女孩》獲12項入圍之前,一個閑靜的平日上午。「我從小就喜歡文字,純粹覺得漢字很美,喜歡坐在車子後面看招牌。我爸媽發現這點,盡可能提供各式各樣的書給我。他們不太花時間跟我一起讀,但隨便讓我看,讓我想要這麼做的時候,有這個選項。」

阮鳳儀,台灣新生代導演,以作品《美國女孩》獲得第58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 圖/苗...

文字開始有畫面

更進一步理解閱讀,是後來移民到美國,「美國小學的英文課會有一小時的時間,由老師讀章回小說(Chapter Books)給大家聽,一學期一本,學生自己投票選出想讀的書。」在阮鳳儀記憶裡,老師的朗讀有頓挫、甚至會適時用語氣做角色扮演,「老師很清楚這學期讀不完一本書,但這並不影響過程,他們想引發好奇、鼓勵學生自己把它讀完。」那堂英文課讓文字在阮鳳儀的世界從此有了畫面。

有些影視創作者喜歡看大量的影像刺激創作,但阮鳳儀喜歡透過閱讀,「閱讀能夠自己配速,可以同時看好幾本,影像雖然可以暫停或回放,但相較之下還是比較固定的。」阮鳳儀形容書本像各科目的老師:「當我對一個題材好奇,書比較容易各取所需。只讀了一段、一章節或是一句話,只要感覺有所獲就成立。閱讀可以三心二意,但要邁向更有品質的閱讀。」

阮鳳儀喜歡把看完、覺得不一定要留在身邊的書送給朋友,她喜歡書架有「流動感」。《她...

在劇本集看見留白

問創作時會有需要與閱讀保持距離的時刻嗎?阮鳳儀幾乎沒有猶豫,她說自己不會因為寫劇本避開閱讀,反而會刻意不看電影,「我後來發現,你如果要學習一位導演的思路,你要去讀他喜歡的作家,會遠比看他的電影還要貼近。你要看他喜歡事物的源頭。」是枝裕和喜歡作家向田邦子,阮鳳儀把向田邦子所有的書都買了,侯導曾說喜歡作家沈從文,她也去讀,「然後你會發現,他之間的氣質和調性真的很像,調性在創作裡是最難掌握的,它是抽象的東西。」

工作遇到瓶頸時,阮鳳儀最常拿起的書是小津安二郎的劇本集,「我會去看他怎麼建構一場很日常的戲,他影響我最多的是寫對白,他的對白很多『⋯⋯』,每個角色的台詞非常不完整,你可以從文字中感覺到停頓,那些節奏都是戲的一部分。我覺得他在示範一種比較接近真實的說話方式,所以在寫自己劇本的時候,我也比較敢去放入那些『⋯⋯』。」

工作遇到瓶頸時,阮鳳儀最常拿起的書是小津安二郎的劇本集 圖/潘怡帆攝影、阮鳳儀提...

閱讀是創作的一部分

閱讀不一定是成為好導演的必須,因為每個人一樣,但阮鳳儀確實能感受到自己因為閱讀而與其他創作者不同:「應該是對文本的掌握吧!對戲、對潛文本會有不太一樣的想法。電影(尤其是劇情片)大多時候在追求某一種戲劇化,它要有一定的戲劇張力,可是文學(文字)裡處理的多是內心的東西。我對於閱讀的喜愛,讓我比較能注意到隱微的戲劇張力,自然而然,我寫的劇本所關注的面向就會不太一樣。」

阮鳳儀有時候會規定自己每天工作四小時,只做跟劇本相關的事,「但它的範疇是廣的,比如今天我沒辦法寫、或是沒有想寫,我也許會閱讀,去吸收跟劇本有關的所有事。」對她而言,兩者是一體的,閱讀可以是創作的一部分。

採訪當下,阮鳳儀坐在一張看起來舒服、有支撐性的單椅上,那是她喜歡的位置,談到什麼書名她伸手就可拿到,「我通常會把近期有興趣的書,堆成一疊放旁邊,按照當天心情,隨機抽一本來看,像是提供給自己一個小圖書館。」

她最近正在讀《宮崎駿 出發點1979-1996》,剛讀完的有《溫德斯談電影觀看的行為》以及朋友推薦的《能不能請你安靜點?》,「我覺得現在很適合讀短篇小說,我也開始喜歡看對談,可以進入一段時空下的對話,理解一來一回的所思所想。」

阮鳳儀最近在讀的書。她習慣把近期讀物疊成堆,像一座自己的小圖書館。 圖/阮鳳儀攝...

◎責任編輯:胡士恩、林亞璇

閱讀 阮鳳儀 Issue57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