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Camping Asia【藝術家瓦旦.督喜】帶著前人的思想,活出自己的生活與藝術

聯合新聞網 Stella Tsai

來自花蓮太魯閣族的藝術家瓦旦・督喜,本身是在台北長大的孩子。成長過程跟著父母四處移動工作,對原民的出身只覺模糊。高三那年,他徵選上彼時在新店的「原舞者」,開始穿上族服、表演原住民歌舞,一待12年。離開後的他,創立了「TAI身體劇場」,卻對著從元素變成素材的原住民文化充滿困惑,也不認為人們能從中理解原住民的核心價值。「除了原住民歌舞,還有沒有另一種可能?」

編舞家瓦旦・督喜。圖片提供/TAI身體劇場

在一次從台北往花蓮的火車上,瓦旦站在走道間,腳自然地隨列車規律的震動打拍子,靈感就這樣湧上心頭。回去後,他開始記下腳的節奏,一口氣寫下66個腳的節奏譜,他想起太魯閣族語代表「歷史」的詞,其實就是動態的「走路經過留下來的痕跡」之意。因而進一步想,自己是否也能從這個腳譜開始發展創作。就這樣,瓦旦一路蒐集、進行田野研究,找出腳與土地的關係,記錄下大量的「腳譜」,再透過每一次的創作解構與重組,創作出新的身體與舞蹈形式。

腳譜成為TAI身體劇場的身體訓練方法,試著在西方制式的舞蹈系統、與台灣原住民的刻板符號之間,找到一個實踐創作的方式。瓦旦並不堅持要留下古老的原住民舞步或身體,對他來說,使用身體的技術或跳舞的技巧,都是很後面的事;重要的是這些古老的智慧在現代能對應到什麼樣的語境和心境,而那些想法又能形塑出什麼樣的作品中心思想?他舉太魯閣語「lnglungan」為例,原為「想念、思念」之意,到了不同語境時又會指向「心」,以及「充滿智慧的那個地方」。看似充滿模糊地帶的語言,卻讓瓦旦鬆了一口氣,他認為「當語言不能精準地代表特定名詞時,反而能讓人相互貼近、照拂更多的語境和心意,最重要的是,排除現代一切均值的優越感。」

舞作《深林》要讓觀眾切身體感到深入森林的感觸與想像。圖片提供/TAI身體劇場

將在今年Camping Asia演出的作品《深林》是瓦旦・督喜2020年的創作,靈感要追溯到多年前,他與舞團成員一同驅車行駛中橫公路那一晚。夜色很黑,四周靜謐,他們在中停熄火時,驚異於空氣中無比的寂靜,感受到森林的遼闊與人類的渺小,身處其中的他們甚至還有點害怕。瓦旦想起部落的獵人總能與森林維繫特定的關係,那並非以人為中心的「管理」、「保育」或「取用資源」的上對下關係,而是真正將人類視為隸屬自然之下的其中一個物種。而唯有認清人類與物種的平等關係,獵人才有機會在森林中抓到獵物。瓦旦跟著布農族人回到舊部落,在石板屋旁搭了簡單的帆布帳篷,在裡頭聽了一整晚的森林的聲音,也跟著獵人學習製作陷阱、聆聽故事。他將這大量的森林元素創作成《深林》,不管是模仿樹的氣根、學習狩獵時的彎腰步行,都是要讓身處演出中的觀眾,切身體感到深入森林的感觸與想像。

瓦旦也將在Camping Asia提供身體工作坊,儘管是以TAI的身體技巧與腳譜為主題,但他並不打算從技巧開始教起。過去多半帶素人工作坊的他,笑說這是難得一次面對全部都是舞蹈背景學員的工作坊,更不能從技巧開始。「正統的舞蹈教學講究模仿,我相信他們很快就能學會技巧,但重要的是,這些東西在舞蹈之前是什麼?我希望能讓他們先理解這件事。」不管是原住民樂舞的呼吸法、採集自震動的腳譜,瓦旦希望能讓學員真實理解這一切背後純粹的意義。

舞作《深林》要讓觀眾切身體感到深入森林的感觸與想像。圖片提供/TAI身體劇場

舞作《深林》要讓觀眾切身體感到深入森林的感觸與想像。圖片提供/TAI身體劇場

對於表演藝術的傳承,瓦旦並不認為需要一比一地複製過去的藝術或文化到現代,他以族語「kndsan(生活)」為例,原意為「我帶著從長輩身上學習到的事物,到下一個地方去生活」,對於那個被帶走的東西,他認為既不是技術、也不是物件,而是「思想」。對他來說,思想才是最上層的東西,無論藝術或生活都是從思想而來;因此「傳承」對他來說,就是思想上的傳遞,藉著不同的形式在後人身上留下的痕跡;讓後人帶著這些痕跡,繼續自己往後的生活,藝術也是如此。

2023 Camping Asia

時間|2023年11月20日至2023年12月1日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2023 Camping Asia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推薦文章

留言